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岩溶区治旱问题是当今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南方岩溶区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导致典型的“双层结构”,即地面上存在水系,地下存在地下河。尽管丰水季节降雨相对丰富,但在短时间内通过天窗、落水洞等岩溶通道很快漏失,转化为地下水。这些气候、水文、地质上的因素导致岩溶区旱片治理难度大,不同地区差异性突出。本文通过对三皇旱片的现场调查,对解决当地干旱问题的治旱途径进行了研究。
三皇旱片位于桂林市永福县三皇乡,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岩溶峰林平原与峰丛洼地区。研究区内大气降水充沛,岩溶地下水丰富,岩溶发育特征明显,石峰、岩溶泉、地下河的分布受岩性与地质构造的严格控制。
研究区三皇乡以发展农业为主,社会经济指标人口、耕地与农业产值基本稳定,但缺乏持续发展势头。现状人畜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农业用水仍存在严重问题,典型干旱片区主要有四个,分别为江头、大庙、东边弄、湖广旱片,旱片面积共计1232hm2。研究区农田现状供水量为4739万m3,50%降水频率下现状需水量为1675万m3,现状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但仍然存在干旱缺水的现象,主要原因有四点:降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枯水期干旱严重;水利工程病情显著,枯水期难以发挥效益;农田供水方式单一,旱片大面积存在;水利用技术落后。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计算表明:区内拥有的水资源量能够满足该地区近、远期农村发展需水的需求。
根据三皇旱片典型旱片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水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可以解决三皇旱片的干旱问题的。典型旱片的治理途径包括工程途径与非工程途径两个方面:工程途径应充分发挥当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建设地下水库来拦蓄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通过地面水库、河流、岩溶泉、引水渠道、电灌站、水柜相互交错来形成农田灌溉网络,实现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三水”相互调节的水资源利用模式;非工程途径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力度,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实行水利用市场化。
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三皇旱片现场水资源分布的综合性调查,结合地方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研究解决干旱问题的可行途径,为治旱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它旱片的治旱研究也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