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滴丸在人体中的药代标示物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和三七部分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标示物进行研究,阐明复方丹参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得出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一步加深对复方丹参滴丸的体内过程认识,进而为复方丹参滴丸的安全性、配伍组方科学性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本课题建立了在生物样品(血浆/尿液)中复方丹参滴丸的丹参和三七药代标示物的LC-MS/MS检测方法并对两种方法的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考察,选用不同的流动相比例及优化最佳质谱条件检测两种药代标示物。(2)将男性健康志愿者12名,禁食12小时(不禁水)过夜。次日早上空腹给药,用200mL温水送服。给药剂量参考临床给药剂量,服药后1小时后可适量饮水,3小时后进统一饮食。在给药前及给药后5’,10’,20’,40’,1h,1.5 h,2h,3h,4h,6h,8h,12 h及24 h采集志愿者右前臂静脉留置管采血3mL,将采集的全血置于事先准备好的肝素化试管中,恒温4℃离心10min(4500rpm),转移上层血浆于10mlEP管中,样品于-80℃下存放待测,同时采集给药前及给药后0-2,2-4,4-8,8-12,12-24 h累积尿样,样品于-80℃下存放待测,血浆及尿样经预处理后进行丹参药代标示物LC-MS/MS分析和三七药代标示物LC-MS/MS分析。(3)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和累积尿药量-时间数据采用 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按非房室模型处理,计算药代标示物在人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建立了快速、灵敏方便的两种LC-MS/MS方法来检测血浆/尿液中丹参和三七药代标示物的浓度,经方法学确证方法符合要求。(2)12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口服复方丹参制剂后,血浆中丹参部分药代标示物(DSS、HMPLA、PCA、PAA)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min)分别为 0.7±0.2、0.9±0.3、2.5±3.1、0.3±0.1;Cmax(ng/mL)分别为131.8±45.46、67.46±55.30、34.59±5 1.43、119.49±149.58;T1/2(min)分别为 2.04±1.42、3.95 ± 1.86、6.13±3.71、7.30±9.60;AUC0-τ(ng-min/mL)分别为215.20±58.26、136.28±35.04、78.37±114.80、102.97±87.53;MRT(min)分别为 2.15±0.68、3.64±0.87、10.17±6.06、5.94±10.47;三七部分药代标示物(NR1、Rg1、Rb1)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min)分别为 0.74±0.46、0.37±0.22、2.17±2.11;Cmax(ng/mL)分别为 0.67±0.44、2.34±1.17、8.68±5.63;T1/2(min)分别为 2.98±2.94、5.06±6.32、13.61±8.79;AUC0-τ(ng-min/mL)分别为0.69±0.35、5.29±2.32、94.09±76.73;MRT(min)分别为 4.02±4.24、6.78±8.10、20.28±10.63。(3)人体尿液中未检测到原儿茶醛和人参皂苷Rb1。在12-24h时间段尿样中中丹参素、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乳酸、原儿茶酸尿药量分别为2098.81±648.19ng;1582.66±559.77ng;468.04±203.44ng;在 12-24h时间段尿样中三七皂苷 R1 和人参皂苷 Rg1 的含量分别为6883.77±5682.80ng;24518.94±22970.89ng。结论:(1)本实验分别建立了丹参和三七部分药代标示物的液相-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按照相关方法学验证要求对方法进行验证,验证项目均符合规定,该方法可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2)在人体的血液样品中均测得丹参素和其代谢产物 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乳酸、原儿茶醛和其代谢产物原儿茶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这7种成分,并达到一定体内暴露量。在人体的尿样中,由于原儿茶醛和人参皂苷Rb1几乎不通过尿液排泄,不能准确测定,其它5种成分均可准确测定。(3)根据文献和本课题组研究,选择具有一定体内暴露量(AUC)的药效成分作为药代标示物,且丹参素、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这5种原型成分均具有心脑血管活性,故选择丹参素和其代谢产物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乳酸、原儿茶醛和其代谢产物原儿茶酸这4种成分作为复方丹参滴丸丹参部分的药代标示物,选择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这3种成分作为三七部分的药代标示物。
其他文献
短支链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造、食品、制药和农业等领域。化学法合成短支链脂肪酸高度依赖于石化产品,反应剧烈,而且得到的有毒副产物难分离,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短支链脂肪酸具有原料可再生、反应温和、环境友好和产品易提取等优势。但是,目前报道合成短支链脂肪酸的微生物产量处于较低水平,限制了短支链脂肪酸的工业化生产和实际
现代中药研究领域针对双黄连方剂的研究主要包括有效成分、药效学、作用机理等,研究的相对比较成熟。双黄连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炎、解热、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近年来被制成很多剂型,包括双黄连注射液、粉针剂、口服液、颗粒剂、片剂、栓剂等。本课题设想将双黄连制成鼻用温敏型原位凝胶,用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或生理盐水鼻腔冲洗之后的给药治疗。温敏型原位凝胶近些年得到广泛研究,成为药剂学、生物技术等
环境污染犯罪案件频发,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争议。争议焦点为:关于污染环境罪的“处置”“倾倒”等行为是否认定“严重污染环境”问题,关于污染环境罪中“共犯”问题,关于污染环境单位犯罪问题,关于污染环境罪与非法投放危险物质罪竞合问题等。本文选取的蔡某等污染环境案、金某等污染环境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樊某等污染环境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从学理及司法实践的角度对上述三个案件的争议焦点进
为了评估复合材料发射筒的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建立了某型复合材料发射筒的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并对该型发射筒在吊装、运输、发射工作状态下的受力与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得出该型复合材料发射筒在这些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采用最大应力准则推导出复合材料发射筒的最小安全系数。评估结果表明:3种工况下,该型复合材料发射筒的最大变形为1.93 mm,最小安全系数为1.63,采用一体成型工艺设计的复合材料发射筒
目的:探究考察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氟康唑注射液(FSCI)分别与注射用头孢曲松钠(CSI)、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CHI)、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ALI)、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LHI)四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在不同光照以及不同厂家的情况下氟康唑注射液(FSCI)分别与注射用头孢曲松钠(CSI)、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CHI)、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ALI)、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
抗菌肽是宿主防御系统产生的一类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肽类物质,也是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菌肽不仅具有广泛的抗菌谱,而且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这使得抗菌肽开发利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但是抗菌肽的研究和利用并非易事,首先,抗菌肽天然资源有限,提取非常复杂;其次,化学合成,不但成本很高,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表达抗菌肽的工程菌。在构建抗菌肽工程菌的过
1962年,Stob等首先在玉米中发现和分离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ZEN是一种通过多种镰刀霉真菌的聚酮途径生物合成的非甾体雌激素真菌毒素。ZEN的高含量总是存在于作物和谷物副产品中,包括玉米,大麦和小麦,特别是在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ZEN具有许多的衍生物,包括α-玉米赤霉烯醇(α-zearalenol,α-ZOL),β-玉米赤霉烯醇(β-zearalenol,β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梓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保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实验组(90只)。实验组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mg/kg),以空腹血糖≥16.7mmol/L作为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将符合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的60只大鼠,根据空腹血糖、体重
目的:构建PCOS肾虚血瘀病证相结合动物模型,通过分子生物技术,探讨针刺对PCOS肾虚血瘀型大鼠卵巢组织中慢性炎症因子-核因子K B(NF-κB)、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 β(IL-1 β)表达差异的研究。为临床上针刺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造模:对6周左右的SD雌性清洁级大鼠进行来曲唑+羧甲基纤维素灌胃,建造PCOS模型大鼠。进行模型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生育期常见的内分泌失调性妇科疾病,克罗米芬(CC)作为促排卵的一线药物,不孕疗效已得到肯定,一项临床研究表明,CC治疗6个月排卵率为73%,妊娠率为36%,活产率为29%。但CC也具有潮热、腹胀、恶心、呕吐、失眠、头痛、头晕、脱发、多胎妊娠和卵巢过度刺激等副作用。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的月经周期,降低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的比值,并且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