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时代的沃土,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探索构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共享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掌世界命运的美好前景的“中国蓝图”。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了解助推其形成的丰富理论渊源,有助于从多维度还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与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自信的研究,有利于廓清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定位及独特价值,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同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根本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以社会关系定义人的本质,试图实现对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理解。马克思基于对类本质的深入思考,指出“真正的共同体”以个人意志为基础,是个体重新占有自身本质的最佳场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为节点,马克思向前追溯自然共同体的孕育与成长,认为个体完全湮没于这种共同体中;向后立足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个体与虚幻的共同体激烈对抗。而在共同体的最终形式——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体得以摆脱私有制造成的异化荼毒,真正实现自身本质。马克思将关于共同体的研究置于人类解放的高度,使得构建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成为人类的崇高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深沉的理论渊源。中国哲学具有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天下格局与敬顺自然的和谐理念。天下格局往往能够巧妙地将外来文明融入多元而一体化的中华文明体系,并引导中华民族认同、坚守天下一家的全球关系模式。中华文化以和合共生为价值依托,孕育出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指导人们尊重差异、有序交往。这种价值依托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兼善天下的责任担当,使得民族理想人格的构建格外强调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过去到未来,从个体到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品格、承担全球治理重任的责任担当。“共同体”一词源于西方,西方哲学家对共同体的思考由来已久。古希腊时期,城邦共同体是哲学家们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将正义作为价值基础,亚里士多德以“政治共同体”为关键词展开其政治逻辑,将幸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代,西方共同体思想发生了向契约共同体的转向,霍布斯的“利维坦”理念蕴含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色彩,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公意”为核心,指出共同体的意见领袖应当是个体理性意志的集合。一战后,各理论流派提出霸权稳定论、均势制衡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丰富的世界秩序理论范式,为世界秩序的构建创设规则。治理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古代自然国家治理突出强调“公共性”,近代主权国家治理以分权理念为普遍原则,现代全球治理强调适应全球化这一客观现实、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者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有充分的理论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于马、中、西共同体理论的融合中,其理论自身具有逻辑合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联系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更是中国方案的第一命题,对世界各国都有着积极的辐射作用,也是对全球治理理念的时代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