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率监测,明确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抵抗,并观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省医及我院住院治疗正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的脑梗塞患者134例,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采血于3小时内行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Max)检测,了解脑梗塞患者是否存在AR、ASR、AS,测定其发生率,并对这三组病人住院期间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别检测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斑块评分,评价二者的关系;同期选取住院治疗的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脑梗塞病人: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所有患者均于标本采集3小时内完成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Max)测定,并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定内膜厚度(IMT)、斑块评分,并对以上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经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Max)、内膜厚度(IMT)、斑块评分的关系。 结果: 1.通过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可对高危人群脑梗塞患者进行筛选,了解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可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aspirin resistaIl),阿司匹林半抵抗(ASR,aspirin semiresponders)及阿司匹林敏感(AS,Aspirin sensitivity)。 2.脑梗塞患者中ADP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可发现:AR组(ADP及AA诱导结果均增高者)发生率为5.22%;ASR组(ADP或AA诱导结果有其中一项增高者)发生率为26.87%;AS组(ADP及AA诱导结果均未增高者)发生率为67.91%。 3.对比 AR组、ASR组、AS组的IMT可得出结论:AR组的IMT均明显高于ASR组、AS组(P<0.05),其中以AS较为明显(P<0.01);ASR组的IMT亦高于AS组的IMT值(P<0.05);对比斑块积分可得出:AR组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组与A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SR组与A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阿司匹林组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IMT值、斑块积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率分别为24.56%、26.03%;、21.19%、7.54%;氯吡格雷组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IMT值、斑块积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率分别为32.87%、31.24%、22.69%、7.41%; 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各指标亚组(ADP、AA、IMT、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的ADP及 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通过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可成功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存在。 2、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其阿司匹林治疗效果不如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抵抗原因有关。 3、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