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NS(Bai-Nong Sterility)是一个新型小麦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有良好的不育性和自身转换性,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有重要价值。为研究该不育系遗传机制,本文通过分析BNS与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推测并验证该不育系的遗传方式,用SSR分子标记筛选与不育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初步定位不育QTLs位点,主要结果如下:1.BNS与可育小麦品种杂交,并正反交,F1表现正交结实率低,部分组合反交结实率有10%左右升高,但远未达到父本可育水平,说明BNS是核遗传,一些组合的遗传背景对不育性的恢复有较大影响;2.BNS与455个小麦品种杂交,F1自交结实率与BNS自交结实率相同的高不育组合占15.42%,F1自交结实率达父本育性水平的高恢复组合占0.88%,其余组合是部分不育,偏向不育类型。这些结果说明BNS的不育性有显性特征;F1中有完全恢复组合出现,说明这些组合的父本有恢复基因,而F1完全不育组合的父本没有恢复基因。这些结果表明BNS的不育和恢复遗传是非等位的,具有不同位点;3.根据BNS的来源和Fi不育组合的F2育性分离,推测BNS有2对主效不育基因。按照2对主效不育基因的假设,结合前期研究恢复基因也是2对的结果,在8个典型不育和典型恢复组合的F2代以及6个回交后代中,按照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恢复的遗传方式,检测后代的育性分离,结果发现观察值与理论期望值吻合,表明BNS的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恢复遗传方式成立,主效不育基因为2对;4.BNS和郑麦366的杂交后代F1完全不育,利用该无恢复基因影响的组合建立F2作图群体检测不育QTLs。晚播F1代产生F2种子,不育期播期种F2群体,建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率两对BSA表型池,在小麦SSR分子标记图谱上选用710对SSR位点,在双亲、F1和两对BSA池中筛选多态标记,结果筛选出不育连锁标记12个,分别是Xbarc55(1B/2B)、Xgwml 24(1B)、Xwmc658(2A)、Xwmc332(2B)、Xwmc617(4A/4B)、Xwmc752(5A)、Xwmc795(5A)、Xcfd5(5B)、Xbarc267(7B)、Xwmc517(7B)、Xwmc396(7B)、Xwmc506(7D)。用该12个连锁标记在F2作图群体中扩增检测标记分离,在2个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QTLs位点,2个染色体分别是2B和7B;5.12个连锁的SSR标记引物在BNS和郑麦366两个亲本DNA中扩增,共得到24个产物序列片段。将这些序列片段测序,然后与小麦中国春和矮抗58全基因组数据库比对,结果5个SSR的产物序列比对阳性,7个比对阴性。5个阳性结果中的4个位置与SSR图谱一致,另1个,Xwmc332,比对在5A上,非2B上。根据改变后的连锁关系,重新计算图距和QTLs,结果在5A上检测出2个QTLs。该结果也表明Xwmc332是一个重要的不育基因连锁标记。根据BNS的来源推测不育主效基因有2对,根据不育组合F2分离估计不育基因为2~3对,根据QTLs的定位结果,不育位点连锁在7B和5A染色体上,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不育基因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