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结合CPM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1月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9例46膝,对39例病例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其中,术后使用CPM进行功能锻炼(实验组) 18例20膝,年龄6l~83岁,平均7O.4岁;男7例8膝,女11例12膝。实验组术后第2天起在CPM上行被动锻炼,关节活动范围以小痛为原则,角度从0°~40°开始,1个来回/min,持续锻炼0.5~1 h,2次/d,以后逐日增加角度5°~10°,每日2次,共治疗2~3周。术后不使用CPM(对照组)21例26膝,年龄65~82岁,平均72.5岁;男9例11膝,女12例15膝。对照组术后1~3 d进行肌肉等长舒缩练习,足用力上勾下踩动作,每隔1 h 10下,每次3 S;患膝充分伸直做压床动作,每2 h 1组,每组30次,每次10~15 S。术后4~7d开始坐位抱大腿上提,做屈膝活动,每隔2 h 5~10下;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伸屈膝关节,每隔2 h 5~10下;仰卧床边,将患侧小腿悬于床沿下,主动屈膝,每隔2 h悬垂约10 min。术后8~14d开始卧床直腿抬高练习,抬高3O°即可,坚持5~7 S,每天3~4组,每组3O次;扶栏杆做下蹲动作:坚持5-7S,每天3~4组,每组30次,渐增加幅度;指导下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每天3~4次,每次10~20 min。术后3周患者自主活动及其它功能锻炼方法与实验组基本相同。两组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比较患者年龄、性别、KSS评分等一般情况,经配对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肿胀消退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膝评分和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膝评分分别为65.4±4.92和61.9±3.83,术后2周功能评分分别为88.6±3.99和85.3±3.7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屈膝角度时间比较,无痛屈膝7O°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3±0.6d和4.7±0.8d,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膝≥95°所需时间分别为11.8±0.6d和18.3±0.5d,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膝关节肿胀消退时间以膝关节达到无肿胀、轻度肿胀为标准,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3±0.5d和10.2±0.8d,两组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晚期骨性膝关节炎屈曲畸形的患者,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使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更加精确,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术后随访患膝膝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显著缓解了患膝的疼痛,改善了患膝屈伸活动和功能。术后患膝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显著改善了患膝的行走活动能力。术后结合CPM可促进手术部位和关节血液循环,利于关节内血肿或肿胀消退,促使伤口早期愈合,消除关节粘连,防止关节僵硬,提高关节活动度,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