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在同中国形象海外宣传相关的翻译活动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本论文对习近平《摆脱贫困》中的中国特色表达英译进行案例研究,探究本书译者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发挥译者主体性,通过译文介绍中国经验、中国文化,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本研究基于勒菲弗尔翻译理论框架,将中国特色表达分为两大类:对意识形态的阐述,和中国特色诗学表达。在意识形态的阐述上,为更好地介绍、推广中国的地方治理和扶贫经验,译者保持了同中国其他政治文献术语库的一致性,但某些政治概念的译法与特定历史时期采用的译法有所不同,以使译文同改革开放的历史语境相协调;对部分原文中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在翻译中使其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使译入语读者容易接受;运用尾注,对只存在于中国政治话语语域中概念进行了补充说明。在中国特色诗学表达的翻译上,首先将这些诗学表达细分成多个类别分别研究,包括:用典,俗语,成语,对仗句,以及其他汉语特色表达。为此,译者采用的策略包括:“移植”汉学家的顺译译本、意译、套译、重构、补偿法等。尽管不同类别的诗学表达在结构、语义特征等方面可能有所差别,但译者努力在保证对原文语义忠实的前提下,将汉语特色诗学表达的内涵传递给译入语读者;还要努力保留汉语诗学表达的特色,同时让译文贴近英语文学系统的诗学特征,实现二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