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韵生动这一概念出自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说”,与其它五法,即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象形、传移模写、经营位置,是中国传统绘画造形与表现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画造形方法所追求的本质和目的。在绘画理论与实践方面对于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象形、传移模写、经营位置等概念都有许多具体深入的论述和探讨,而对于“在造形中如何表达气韵”却较少有人谈及或做深入的研究。故此笔者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对“六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着重对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如何通过具体的造形来得以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自然界中的气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绘画当中的气韵是由画家自身个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物我合一的结果。人的心气和自然界的气脉在画面中相结合才有韵的产生,没有气就没有韵,有了气韵,作品中才有了生命。因此画面中只有气脉的出现才能体现生命的动感和韵律。而这正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重要追求。然而,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画面缺乏气韵之美。由于当代许多画家深受西方传统写实主义造形观念的影响而过于注重对客观物体本身形而下观察、追求与表现,从而忽略了对自然中生生不息的气脉关系的理解与感受,体会不到人与自然界中的气韵交合而产生的共鸣;或是因为缺乏对自然气理的认识而在创作中误将个人简单的、冲动的情绪发泄当作气韵的表现。画面形象仅停留在对客观物体的表象进行理性、科学式的分析和精工细作的刻画,一味追求物体内容细节上的视觉吸引力。这种的造形方式使得画面缺少了个人和自然界气韵之间的共鸣,往往使画面缺失了个人的主观精神和气韵的表达,使中国画创作陷入了被动的图示制作,或简单的个性情绪宣泄而普遍缺失韵律之美。针对这些现象,本文诣在论证气韵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重要目的和追求,是中国画画面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对自然的观察方法及画面的造形方式对画面的气韵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对自然界的气韵,人本身的气质及绘画当中的气韵三者进行简述。进而通过对传统中国画气韵的认识、观察方式的分析及中国画其独特的画面造形规律、笔墨的表现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展开探讨,继而对当下中国画普遍缺乏的气韵之美的问题展开分析,最后结合笔者自身学习创作的感悟和个人毕业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如何通过具体的造形来实现画面的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