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2型糖尿病已被认为是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es osteoporosis,DOP)是指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为基础,发生的以低骨密度、高骨脆性、高骨折风险率及致残率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临床症状包括全身性的骨骼疼痛,并伴有功能性障碍。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结果不一。营养不良与骨质疏松有关。前白蛋白是一种比白蛋白更敏感的评价营养状况的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老年病科收治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求男性年龄大于50岁,女性为绝经后女性。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取90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53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等]、血生化指标、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等。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基维生素D3[1,25-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P1N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erum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S-CTX)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受试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根据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36例)、骨量减少组(37例)和骨量正常组(17例)。根据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分为低前白蛋白组(73例)正常前白蛋白组(17例)。应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白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利用ROC工作曲线判定血清前白蛋白预测骨质疏松的水平阈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者(分别为114.96±45.21,129.36±39.04,161.22±41.95,P=0.002<0.05)。所有研究对象中PA与PTH,P1NP,S-CTX,股骨颈、Wards三角骨、大粗隆及全髋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在对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红蛋白(Hb)进行调整后,logistic回归显示前白蛋白水平较低的参与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更高[优势比(OR):0.998;95%置信区间(CI):0.975-1.000;p=0.045]。同时,女性是老年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血清前白蛋白对骨质疏松有预测价值,相应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为105.59 mg/L。结论:研究结果提示T2DM患者前白蛋白水平与股骨颈、Wards三角骨、大粗隆及全髋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低水平的前白蛋白与老年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有关。应进行进一步的纵向研究,以确定前白蛋白和骨质疏松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