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1年,6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216家内控规范试点公司开始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2年,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强制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有控股的777家主板上市公司,2012年,纳入强制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共853家,从而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正式进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分类分批实施阶段。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是企业在资本配置中产生的问题,企业的资本配置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有限的资本进行组合或者分配的过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具体包括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两大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就有德隆集团等因为非效率投资问题而陷入困境甚至退市破产的上市公司,而在普通上市公司中也会存在非效率投资的问题。既然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且在企业的非效率问题上两者必然有着共同的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内部控制在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上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信号传递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影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表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能对非效率投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内部控制能够减少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并促进监督机制发挥作用。本文还从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内部控制能够起到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作用。在实证部分,本文选取了2011年和2012年在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样本,首先通过对Richardson的改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实证证据。然后,将样本分为过度投资组和投资不足组,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回归,得出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行为的结论。在文章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提出了政策建议。企业要重视控制环境的建设,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提高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强化信息与沟通能力,完善监督体系才能通过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来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达到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文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做了简单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