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活的状态称为肥胖(obesity)。肥胖不仅是一种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能够合并多种疾患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单纯性肥胖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营养过度、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的超常增生性慢性疾病,而不是由某些先天遗传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及神经和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在儿童肥胖中有95%以上的为单纯性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运动机能及心理健康等有明显的损害作用,严重影响儿童的生理和精神健康。在近20-30年,儿童肥胖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其发病率在6%-30%之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问题不仅已成为影响我国二十一世纪儿童健康质量的重要问题,而且正在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全球性的危害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要意义。 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武汉市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形态测量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92份,收回1571份,有效率92.85%。按照WHO身高别标准体重值表进行诊断和分度,即体重在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等于或高于120%为肥胖。通过t检验、c2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的研究,对与儿童肥胖相关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结果: 1.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肥胖检出率9.48%,其中男性肥胖率12.10%,女性6.74%。 2.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对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在这两个因素水平存在着统计学差异,提示儿童肥胖与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相关,由β<0,说明女性和非独生子女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保护因素。肥胖组和对照组男生出生体重和女生出生体重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出生体重对儿童肥胖有影响。肥胖组和对照组出生身长无显著性差异。 儿童肥胖与喂养方式相关,人工喂养与母乳相比,OR=7.41(4.97,11.05),人工喂养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母乳喂养儿童的7.41倍。父母经常鼓励儿童进食或者以食物作为奖励使儿童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同时儿童进餐速度快,食欲好,从不吃早餐和口味偏咸也会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性。未显示儿童肥胖与其他饮食习惯相关(进餐次数,是否临睡前爱吃食物,爱吃零食,是否挑食)。 与儿童的饮食摄入量相关,每日主食摄入量越多,每周肥肉摄入的次数越多,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高。牛奶摄入量为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每周摄入牛奶的次数越多,儿童肥胖的危险性越低。未显示儿童肥胖与吃油炸食品,吃糖果点心,喝甜饮料,吃瘦肉,鱼,鸡蛋禽类,以及蔬菜水果的摄入水平相关。 儿童肥胖与儿童对运动的喜欢程度、娱乐方式,运动时间,看电视和玩电脑时间,睡眠时间有关,显示越不喜欢运动,活动时间越短,看电视或者玩电脑的时间越长,睡眠时间越长,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娱乐方式为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要高于其它娱乐方式的儿童。 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显示儿童肥胖与是否经常遇到灰心事相关,而与心情不愉快时的饮食习惯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对学习压力和体型意识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P值均小于0.05,同样存在这统计学差异,提示儿童肥胖与学习压力和体型意识相关。将以上因素共同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仍显示与学习压力和体型意识相关,与心情不好时的饮食习惯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度不再相关,这表明单纯性肥胖主要与学习的压力和体型的自我意识相关。 对父母体重(kg)、身高(cm)进行连续性变量分析,父母体重与儿童肥胖呈正剂量反应关系,而与身高无关。按体重指数(kg/m2)或肥胖度进行连续性变量分析,二者均显示父母体重指数(肥胖度)越高,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父母每一方肥胖对子女肥胖均有影响,父母双方肥胖对子女肥胖存在着极强的协同作用。未显示与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水平相关。 对与家庭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未显示家庭类型与儿童肥胖相关。对家庭人均收入和饮食支出进行连续性变量分析,提示儿童肥胖与家庭收入和饮食支出相关。对儿童家族成员的既往病史进行分类变量分析,未显示儿童肥胖与父母以及祖父,外祖父的心血管病史相关,而与祖母和外祖母的心血管病史密切相关。将以上因素和父母肥胖史共同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显示了同样的倾向。 3.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关变量进行较充分的混杂因素调整后,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进入主效应模型的15个变量分别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亲肥胖史、家庭收入、出生四个月内的喂养方式、进食速度、食欲、主食摄入量、遇到爱吃的东西时胃口大开、看到别人吃时不饿也想吃、父母强迫孩子吃东西、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活动的爱好程度、学习压力和体型意识。 结论: 1.武汉市小学生的肥胖率呈增加的趋势,男生的肥胖率远高于女生,提示应将男生作为肥胖干预的重点人群。 2.儿童肥胖与父母的喂养习惯和儿童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提倡母乳喂养,鼓励父母和儿童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培养儿童养成细嚼慢咽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3.儿童肥胖与儿童的学习压力和运动时间紧密关联,要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减轻儿童的学业负担,培养儿童的活动兴趣,增加儿童的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