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念。它以无形无状之“道”作为根基,因为“道”的虚无成就了万物,所以要有作为就需效法于“道”的“无为”,行不言之教,顺任自然。“无为”即是清静无欲,柔弱不争,更是一种善为,它在老子的自然观,人生观以及政治观上都有极为深刻的体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警醒人们少私寡欲,谦下不争,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塑造一个理想的人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为我们认识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某种程度上讲“无为”与“自然”是统一的,通过“无为”的行为来达到“自然”的状态,具体到教育上,就需要我们杜绝对学生的强制性教育,努力维持一种相对的自然平衡状态,循序渐进的去指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应是一种自然之知而非世俗妄知,这种自然的知识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更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借鉴,依照“道”的本性,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处理班级问题要刚柔相济,以身作则,这有助于营造更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批判和抨击了传统教育思想中所推崇的儒家礼教、天命神学和存在已久的权威教育制度,体现出老子积极的探索精神。他对自然主义教育的重视,为后世教育理念的革新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然而整体上看,老子对于教育理想的设定是过于片面化和理想化的,他忽视了主体的价值,具有强烈的主观的色彩。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使其可以更好的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