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活动是受时间—收入双重约束的经济活动,旅游均衡呈现出同一般均衡不同的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旅游活动的双重约束都有了放松的趋势,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休假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和人们闲暇时间延长,潜在的旅游需求逐渐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需求,世界旅游经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长期累积的旅游负面效应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景观破坏、资源浪费等。旅游实践上的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旅游线性发展模式的反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论文从旅游环境成本的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理论研究来看,目前有关旅游环境成本的研究成果极度匮乏。本文结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基于对目前旅游发展实践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如下:导致目前旅游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环境成本的认识存在偏差。传统观点认为,旅游资源属于大自然的产物和前人历史遗存的结晶,同当代人的劳动关系不大,因此旅游资源是无价或者低价值的,旅游活动引发的环境成本也属于外部性的成本没有纳入旅游宏观和微观决策框架。改变传统观点的认识需要理论上的变革,本文详细分析了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环境成本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第一,实现旅游环境成本内生化的目标,拓展旅游外部性的认识。分析了旅游活动的连带外部效应,并提出旅游环境成本内生化的政策建议。第二,以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实践应用为基础,结合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的特殊属性,构筑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框架。第三,分析了代际问题的悖论,传统的代际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没有解决代际标准的界定,本文尝试一种替代方案来解决代际悖论,即双重有差别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论文的基本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世界旅游经济二战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了旅游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创新与不足之处、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分析和总结了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第三章从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化出发,结合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了现实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旅游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并受传统经济价值观、伦理观的制约,加之旅游资源产权不清晰,现实中旅游经济的发展遵循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企业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以及传统发展观的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忽视资源价值和环境成本。 第四章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环境成本。首先,从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同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由于各个时期经济总量同当时环境容量的关系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资源价值观和环境成本观。其次,分析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价值观对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旅游资源价值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拓展了旅游环境成本的外部性内涵,提出了旅游连带外部效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五章研究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循环经济。传统旅游线性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旅游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分析了旅游循环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以相关学科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循环经济实践,构筑了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框架。 第六章研究了旅游代际公平问题。综合分析了有关代际公平的研究成果,提出代际问题的悖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没有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代际标准的确定。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替代的解决方案,即双重有区别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 第七章为全文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预期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文基于旅游环境成本的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有关旅游环境成本的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方法、发展目标、内涵和区域实证研究。本文将环境成本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选题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2)旅游环境成本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外部性领域,本文拓展了传统外部性问题的分析框架,指出旅游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即代际外部性和代内外部性,并分析了旅游活动的连带外部效应。(3)本文分析了有关代际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在代际的基本问题即代际标准的界定上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双重管理模式对旅游资源进行代际管理,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的目标。(4)本文提出旅游资源环境容量价值化的观点,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市场体系。主张采用存量和流量控制、监测的方法,要求旅游经营者为使用旅游环境容量付费,以此来筹措旅游环境保护治理的部分资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