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体外破坏性实验,测试上颌第一恒磨牙在不同形式桩核冠修复后的抗折强度,观察其牙折形式,评价不同桩核形式对牙体抗折力的影响,为临床修复设计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颗近期因牙周病拔除的,形态相似的完整上颌第一恒磨牙,随机分为两组(A、B组),每组10颗。行根管治疗后齐釉牙骨质界上2mm处截冠。各组做如下处理:A组行根管预备时,以舌根和远中颊根为桩核所在根,行分裂桩核修复;B组行根管预备时,以舌根为桩核所在根,行整体铸造桩核修复。所有桩核均用磷酸锌水门汀(ZPC)粘固后,行牙体预备,使颈缘形成0.5mm宽的肩台及2.0mm高的牙本质肩领,镍铬合金铸造全冠修复,磷酸锌水门汀(ZPC)粘固。样本于釉牙骨质界下2mm处用自凝塑料包埋,借助特制夹具固定于CMT7104型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测试其折裂强度。加载点位于冠的中央窝处,载荷方向于牙体长轴平行,加载速度为1mm/min,持续加载至标本发生断裂。记录各样本发生破坏时的最大力值,并观察断裂方式。结果:1.各组样本的折裂力值分别为:A组分裂桩核组为791.01±43.08N,B组整体铸造桩核组为633.95±47.96N。2.对两组样本折裂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牙体折裂形式的观察结果显示,各组的牙折形式包括根尖1/3区牙折,牙颈部根管口区牙折。A组分裂桩核组:8例根尖1/3区牙折,2例牙颈部根管口区牙折。B组整体铸造桩核组:1例根尖1/3区牙折,9例牙颈部根管口区牙折。4.对牙颈部根管口区牙折的发生概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分裂桩核修复方式比整体铸造桩核修复方式更能提高牙体的抗折强度。2.整体铸造桩核修复方式比分裂桩核修复方式更易引起牙颈部根管口区牙折,在行根管预备时应保护此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