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市)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努力推进农民工转移,对于新世纪初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民工转移与职业(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联系,培训对促进劳动力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是:大量农民工未参与职业培训,从而造成转移的种种不利因素,甚至大量农民工重新回流到农村。
作为山东省的一个普通行政村——大史庄村,其制约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种种因素颇具有代表性,具体表现在:社会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培训费用,培训内容(资源),政府(培训机构)宣传的缺位,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及工作时间长等因素制约着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并且,在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特点对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因此,为有效促进农民工转移,农民工个人(家庭)、职业学校和政府以及企业单位应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以改革不利于农民工培训后转移的制度障碍,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规范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内容及层次;政府(培训机构)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选择更贴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成人教育体系,等,促使农村转移劳动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并取得实效,以便其更好地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