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迟容忍网络诞生于人类的深空探索活动中,主要面向具有高延迟、频繁中断、高误码率等特性的应用环境,其在军事组网、灾后救援、物种追踪等领域日益凸显其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覆盖层体系结构的设计使得延迟容忍网络无法有效规避传统网络中的各类安全威胁。部署应用环境的制约以及节点在能源配给、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上的限制也使得传统安全技术无法有效应用于此环境。随着延迟容忍网络在空间任务和地面应用的广泛深入,报文内容篡改、传输数据泄露和自私行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延迟容忍网络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延迟容忍网络及其安全关键技术,完善安全体系结构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紧密结合延迟容忍网络的各类应用需求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了延迟容忍网络及其安全领域的密钥分享、协议性能测试、信誉机制和安全路由等热点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研究了延迟容忍网络密钥分享算法。针对基于门限的Shamir秘密分享算法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了完全混淆方案在通信步骤和计算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部分混淆算法。通过引入反馈时间的动态随机性,设计了秘密分享过程中的动态混淆队列,减少了节点在秘密共享过程中的交互步骤,使得该算法能够更好的适应于受限环境;设计了动态纠错机制,避免了秘密分享过程的重复性计算和频繁网络交互,减少了带宽资源和节点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秘密分享的执行效率。建立了时间消耗模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2.对随机路点(RWP)模型下延迟容忍网络的直接传输概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RWP模型下的直接传输行为建模,将节点之间的直接传输概率转化为一定的空间分布下,节点间距离小于无线设备覆盖范围的概率。在节点空间分布概率研究的基础上,从一维到二维,从单位区域到一般性区域,推导了节点间距离的累计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为了简化计算结果,在Matlab平台上对计算结果进行数学拟合,得到了4阶拟合公式。通过Mathematica平台对推导的公式进行测试,验证了其正确性。3.针对延迟容忍网络的自私问题,对延迟容忍网络的信誉方案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实现延迟容忍网络环境下对节点行为的观测,引入转发凭据的概念,设计了观测协议,使得节点行为观测摆脱了对混杂监听模式和源路由模式的依赖;提出了基于Beta的信誉模型,实现对节点可信程度的评估,在仿真实验中对几种经典的信誉攻击方式进行了评估测试,证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应对不可靠服务攻击、欺骗攻击、吹捧攻击和毁谤攻击,验证了其有效性;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计算的信誉模型,能够通过信誉矩阵的直接运算,优化信誉的评估过程;为提高评估节点行为的灵活性,提出一种可变行为评分的信誉模型,该模型能够在节点提供转发服务后,根据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替代了传统设计中只能记录服务次数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誉的延迟容忍网络激励方案(PRI),设计了PRI方案的应用框架。在ONE仿真平台上,验证了信誉模型以及PRI方案的有效性,探讨了路由副本数目的优化配置以及网络荷载对网络性能的影响。4.以在延迟容忍网络中得到广泛认可的Spray and Wait(SW)协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誉的增强SW路由协议,在路由层解决延迟容忍网络环境下自私节点带来的网络性能下降甚至不可用的问题。在概率计算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可变的判别准则取代复杂的计算公式,减少对节点计算能力的负担;在ONE仿真平台上,与双重SW路由协议比较,验证了该路由协议能够减少自私行为对网络性能的危害,有效提升网络性能。综上所述,本文以延迟容忍网络及其安全关键技术为对象,根据其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应用需求,对现有的协议和安全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加快延迟容忍网络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对延迟容忍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