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对汉语句法成分与结构的研究不应完全遵从英语等主-谓式的分析,而更应从汉语的自身特点出发。本研究在语序类型学的框架内对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作了深入地研究,并确定了主题突显性语言的基本结构成分与语序类型。对主题突显性语言来说,仅仅通过S、V与O作为参数来分析语序类型是不够的。占主导地位的成分应该是T。本文将主题定义为:主题是其与主题标记所构成的主题结构的核心(head)。主题是基础生成在不处于句末的完整的句法成分。其占据相应句法结构中的特定位置---T。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应将汉语主题句处理成TP。主题句由主题结构T和IP组成。主题结构T的核心是主题(T),其补语位被主题标记(Tm)占据。关于主题的位置与分类的问题,在指出现有各种分类法的不足与局限后,研究发现主题在位置上都是处于VP外的,并且提出从主-述题与主题管辖的范围出发应作“全句主题”与“小句主题”的区分。对于主题标记,我们将其分布范围与条件总结为以下原则,即:主题标记应出现在基于充分认知背景且不处于句末的完整的句法成分后。在详细地讨论了主语、主题与主题标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后,本文还就动宾结构、形义错配结构与内层轻动词结构等特殊结构的主题化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本文还就日语、朝鲜语、汉藏语系诸语等进行了跨语言的对比分析。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句首成分更适宜被看作是主题,其一定对其后某个特定的句法位置进行管辖。主题化的分析则可以为相应结构提供更为清晰地认识。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把主题看作是主题突显性语言句法平面上的基本成分,并从理论上确定了主题的句法地位。因此,本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将主题(T)定性为一个与主、宾、动一样的句法结构成分,并证明了主题与主题标记是基础生成,而非移位得来的。研究最终证明,以汉语为代表的主题突显性语言的基本语序应为TV。本研究还反复证明了基础生成的主题可以管辖其后包括主语和宾语在内的几乎所有成分。并且,主题无论是在结构突显性上,还是在语义突显性方面,都要远远高于主语和宾语。本研究证明中国的语言类型学调查和研究在为国际语言类型学提供缺失语料和纠正语料倾斜性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本研究中对汉语,尤其是上海话,包括相关语系语言,的讨论则正是在丰富相关研究语料以及进一步明确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