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影像学危急值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质控路径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脑外科收治并于我院影像科室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的500例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例的脑损伤类型、范围及影像学特征等,并结合临床表现,创建相应的影像学危急值评价体系,以期指导临床、预测患者外伤风险程度。   方法:   1采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脑外科收治并于我院影像科室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的500例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例。   2根据影像学资料下颅脑损伤的复杂性对50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单纯性颅脑损伤的204例,复杂性颅脑损伤患者296例,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亚组的细分,分析每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影像资料下脑出血范围、中线移位程度、血肿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范围以及颅骨骨折与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的关系,判别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3根据影像学资料,初步对患者进行危急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头皮损伤-含头皮血肿、头皮裂伤或者头皮撕脱伤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为1分;颅骨骨折-线性骨折包括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为1分,凹陷性骨折2分;脑外损伤-硬脑膜外血肿:位于小脑幕上血肿弧度超过1/4颅骨为4分,小脑幕上血肿弧度未超过1/4颅骨为3分,位于小脑幕下血肿弧度超过1/4颅骨为5分,小脑幕下血肿弧度小于1/4颅骨为4分;硬膜下血肿:血肿面积超过全脑的1/4为5分,血肿面积为全脑面积的1/4至1/5为4分,血肿面积小于全脑面积的1/5为3分;第三脑室受压情况:正常计为0分,显示缩小计为1分,消失计为2分;中线移位:正常计0分,移位小于5mm计1分,移位在6~10mm之间计2分,移位在11~15mm之间计3分,移位大于15mm计4分;侧脑室受压情况:正常计0分,单侧变形至大部分消失计1分,双侧变形至大部分消失计2分,双侧基本消失至完全消失计3分;四叠体池\脚间池和环池受压情况:正常各计为0分,变小各计为1分,消失计为2分;脑挫裂伤情况:局部脑挫裂伤极为2分,弥漫脑挫裂伤极为3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计为2分,不存在计为0分。根据评分对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CT危急分级,共分为三级,18-26分为Ⅲ度危急颅脑损伤,9-17分为Ⅱ度危急颅脑损伤,0-8分为Ⅰ度危急颅脑损伤。将此评分标准为500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危急评分,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GCS评分以及临床症状的评估,分析其一致性,并作相应的调整。   结果:   1500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年龄在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岁,按年龄分为童年组(0-7岁)32例,少年组(7-20岁)104例、青年组(20-45岁)197例、中年组(45-60岁)103例、老年组(>60岁)64例。   临床表现:意识清楚的161例,意识模糊的患者128例,表现为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语言与合作能力减低,但尚未完全消失,可以有淡漠、迟钝、嗜睡、语言错乱、定向障碍、躁动、谵妄和遗尿等症状出现;浅昏迷的患者106例,表现为患者对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反应,对痛觉尚敏感,在受到疼痛刺激时可用手做简单的防御动作或者回避动作或者仅为皱眉;昏迷的患者为89例,表现为痛觉反应已经较为迟钝、随意动作已经完全丧失,可以有鼾声、尿潴留等表现,瞳孔对光反射与角膜反射存在;深昏迷的患者16例,表现为疼痛刺激完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与角膜反射均消失;403例患者自觉头痛,381例患者自觉恶心呕吐,162例患者出现锥体束征,57例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偏瘫,158例患者出现失语276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以及体温升高等基本生命体征失调的表现。   500例患者均进行头CT扫描,329例患者进行MRI检查,扫描结果显示,367例患者存在脑挫裂伤,CT图像特点为为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性的脑水肿或者脑内水肿;248例患者出现硬膜下血肿,其CT图像特点为颅板下见梭形或者半圆形的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184例患者存在硬膜下血肿,CT图像特点为颅板下新月形或者半月形高密度影;271例患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CT图像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185例患者出现中线移位;142例患者出现第三脑室缩小,23例患者第三脑室消失;59例患者四叠体池\脚间池和环池变小,21例患者四叠体池\脚间池和环池消失;279例患者侧脑室缩小,27例患者侧脑室消失;19例患者出现头皮血肿、头皮裂伤或者头皮撕脱伤;105例患者存在颅骨骨折,CT图像特点为高密度的颅骨影出现低密度的线性断端或者凹陷性断端,颅骨不连续。   2根据危急评分标准,对500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危急评分。其中Ⅲ度危急颅脑损伤(18-26分)为164例,平均得分为(23.2±2.4)分;Ⅱ度危急颅脑损伤(9-17分)为218例,平均得分为(13.5±3.2)分;Ⅰ度危急颅脑损伤(0-8分)为118例,平均得分为(4.2±2.9)分。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标准,轻度脑损伤(13-15分)为133例,其危急评分值的平均值为(5.1±1.2);中度脑损伤(8-12分)为224例,其危急评分值的平均值为(12.8±3.4);重度脑损伤(3-7分)为143例,其危急评分值的平均值为(22.7±2.2)。   分别将危急评分中的Ⅲ度、Ⅱ度、Ⅰ度危急颅脑损伤患者危急评分与Glasgow昏迷评分中重度、中度、轻度脑损伤患者的危急评分相比较,结果显示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较高(Ⅲ度VS重度,P=0.28;Ⅱ度VS中度,P=0.06;Ⅰ度VS轻度,P=0.09,r=0.87)。Ⅲ度危急颅脑损伤中58例在院死亡,28例患者治疗无效,78例患者好转出院,故在院死亡率为35.37%;Ⅱ度危急颅脑损伤中7例在院死亡,11例患者治疗无效,200例患者好转出院,故在院死亡率为3.21%;Ⅰ度危急颅脑损伤中1例在院死亡,117例患者好转出院,故在院死亡率为0.85%;分析三组患者的危急评分以及在院死亡率,结果显示相关性良好(r=0.82,P=0.02)。   结论:危急评分可以根据患者在CT影像中的特点对其病情的危急程度进行评分,危急评分与GCS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与在院死亡率有较高的相关性,故危急评分可能可以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评分的一种新的标准,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以提高救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工作效率,有益于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及时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
其他文献
目的:1探究机械力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2研究机械力对盆底骶韧带成纤维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骨架的影响。3探讨细胞骨架形态功能的改变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
目的:巴克斯毛霉(Backusellacircina)属真菌门,接合菌亚门,毛霉目,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毛霉目真菌是接合菌中在经济效益方面比较重要的一类,可分为14科,55属,4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
目的:探讨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与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患者合并抑郁的相关情况;探讨EOPD与LOPD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发病率、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认知损害亚领域之间的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治疗措施对伴至少一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控制效果及一般指标如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和血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FPG)、血脂、肌酐(CR)、尿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2002年我国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成年人(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按2006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约有
背景和目的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增患者约40万。因其病程长、频繁发作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患者反应力、记忆力下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文拉法辛、劳拉西泮与单纯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疗效差异;并评估 rTMS联合药物的方案在GAD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研究血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mia)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本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老年病房65岁以上住院病人。根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筛查,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150例受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
背景: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及产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日益升高,但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并没降低,反而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