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在此基础上,1957年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批评的剖析》。这本书的诞生,标志着“原型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在西方文论界异军突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所讨论的“替罪羊”正是这样的一个标准模型。文章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起源、演变、范型、接受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针对西方文学中的“替罪羊”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本文的引言部分对“原型”理论及“替罪羊”形象作出基本的概括,并指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引言从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性”视角出发,并指出“替罪羊”的实质是一种类型化的“原型”,从而将批评理论与分析对象有机结合到一起。本文的第一章对“替罪羊”形象进行渊源考辩。从“替罪羊”形象的内涵及其演变,“替罪羊”形象的基本要素,“替罪羊”形象的基本范式及文本分析三个视角入手,对“替罪羊”形象进行宏观的把握。本文的第二章对“替罪羊”形象的文化心理基础作出论述。本章指出,“替罪羊”形象的形成,从本质的角度而言,来自于人类的基本文化心理—在荣格的原型心理学中,表现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两个方面。本文的第三章对“替罪羊”形象的文学审美功能做出考察。本章指出,作为接受范畴的意义,“替罪羊”形象本身具有两种主要的文学审美功能。其一是“净化”功能,其二是“救赎”功能。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部分。在结语部分,本文指出,尽管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均对“替罪羊”本身加以解读,然而倘若剥离了人文关怀,任何的解读实际上都无法有效地介入“替罪羊”形象及其背后的语境之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替罪羊”原型的描述逐渐地在增多,而关于“净化”和“救赎”的理念也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同时,本文也指出,相较于西方文学,在东方文学中同样有大量的文学形象具有“替罪羊”的特质。因而,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替罪羊”无疑是一个永恒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