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交往是幼儿早期社会性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不同于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同伴交往给以幼儿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人际,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平等的交流。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幼儿的的社会行为想着积极友好的分析发展。然而并非所有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地交往,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会遭受同伴的拒绝抵抗,而幼儿在被拒绝的交往困境中采取的同伴交往策略,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同伴交往的结果。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频率高,交往中常见摩擦和冲突,因此本研究以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及其特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的策略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为了不破坏幼儿同伴交往的真实性,本研究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深入到安庆市A园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采取非参与式观察记录幼儿同伴交往中被拒绝事件的整个过程,包括幼儿被拒绝的起因,被拒绝后所采用的的同伴交往策略和结果。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观察法和访谈法,详实客观地分析记录。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于同伴交往,被拒绝等相关概念界定,其次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的现状,包括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内容和运用。再者在观察访谈分析基础之上,总结出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重组性,运用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情境性和差异性特点。最后通过质性提纲访谈的研究发现,影响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的心理状态、幼儿的同伴交往经验、幼儿的气质特征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在此研究结果之上提出促进大班幼儿被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教育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同伴交往和交往策略以及幼儿被同伴拒绝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同伴交往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被同伴拒绝和被拒绝型幼儿的区别,以及整理同伴交往策略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培养的相关论述,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本文所指的核心概念,并且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对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现状的调查,通过在A园的实地观察,采取分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观察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的全过程,重点记录其被拒绝后的策略,分析交往策略的内容及其运用,整体上研究分析了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内容及其运用的现状情况。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法记录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对幼儿、教师及家长的质性访谈分析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特点,包括内容和运用的的特点,同时从访谈中了解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状态、交往经验、气质特征以及教养方式。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现状中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一些提升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效果的实践性方法,从而形成笔者对于大班幼儿被拒绝后同伴交往策略的思考。同伴交往是幼儿童年期经历中的重要部分,同伴交往策略的水平决定幼儿的同伴交往质量,重视大班幼儿被拒绝后的同伴交往策略,帮助引导幼儿在交往的困境中思考辨别,解决交往难题,提升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收获良好的童年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