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修编版颁布,提出全国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内涝防治系统,选择相应的重现期提高排水防涝的标准,而相关的实例研究则尚为较少。本课题以我国华南某城区C片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Digital Water对该片区进行一二维耦合内涝模型构建、内涝成因分析,并以其所在区的排水防涝规划为基础,对C片区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措施进行探讨。在模型构建方面,充分考虑到模型阻碍图层、参数设置、排水系统堵塞、降雨雨型及河道水位顶托等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采用三场历史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及验证,使得模型结果在对应时期的排水系统状态和较为符合实际的排水系统阻塞程度、河道水位情况下与历史记载中内涝点位置、淹没水深及退水时间较为吻合,验证模型可用;在内涝成因分析方面,则首先对排水系统进行排水能力评估,设计不同重现期2小时芝加哥雨型降雨序列作为降雨边界,采用推理法、模型法对雨水管渠、内涝防治系统的重现期进行校核,结果表明C片区83.29%管渠的排水能力不足半年一遇,而内涝防治系统除两个小范围汇水区可达30年一遇之外,其余三个大范围汇水区则不足半年一遇,片区排水标准较低;其次仍以前述十四小时历史降雨及对应水位条件作为模型边界,设计试验分析河道顶托、排水系统堵塞及道路竖向对排水系统能力的影响,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总结研究区域的内涝成因;在提标改造设施探讨方面,对研究区规划排水系统进行达标校核与方案修改,在二十年一遇的2小时芝加哥雨型降雨和2.7m片区河涌控制水位边界条件下,确定了三达路与广海大道交口处积水点对应的三达路二泵需由设计规模6m~3/s增至8m~3/s,并需将泵与积水点之间西侧两条干管管径由0.8m增大至1.6m的达标化修改方案。设计仅增大管径、提升道路竖向、设置行泄通道、设置分散调蓄池四种备选方案,对各方案进行一定的结果分析与达标化试验,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多种方案参考,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选择。在非工程设施建设探讨方面,从雨洪管理体制现状、信息化建设现状两方面总结该地区的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现状,并从雨洪系统立法及行政法规、雨洪管理体制探讨、信息化建设探讨该地区的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规划,为该片区以及类似片区的提标改造工作及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