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性话语分析旨在探寻话语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并且进一步揭露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批判性话语分析为新闻话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它能帮助读者或是研究者看到新闻报道者的真实意图以及社会和历史背景产生的新闻话语。本篇论文对中美两国媒体对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进行分析,以期揭露其隐藏的信息和意识形态,并且通过对大量美国媒体的报道研究分析向大家展示出美国媒体所刻画的中国形象。该论文中的语料主要来源于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的《China Daily》、《21st Century》、《北京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7大中美主流媒体,这些报道跨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至诺贝尔颁奖仪式结束。费尔克劳把新闻看作是文本,是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本质和人们对它的需要和它应该完成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者以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为指导,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工具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在文本层面,通过对语言的分类,被动语式的分析研究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包括词汇的选择体现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决定报道者如何报道新闻;被动语式的使用体现着报道者的动机;在话语实践层面,从新闻报道的转述进行了分析,其特点是新闻报道的转述融合了报道者对新闻的看法;在社会实践层面,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对新闻报道语言选择的影响以及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通过作者对新闻报道语篇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证实了新闻报道,无论是政治或种族性别歧视等本身隐含意识形态的新闻语篇,还是看似中性的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都隐含着一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同时作者希望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唤醒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语篇阅读意识,增强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并能指导英语阅读教学,使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英语语篇,尤其是新闻报道等大众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