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康拉德的风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康拉德作为一名文学家的信息。最近关于《黑暗之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料库翻译的语言模式上。本文将文体学的审美欣赏与语料库翻译学的宏观描述相结合,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康拉德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本文建立了一个平行语料库,对比了黄雨石(2014)和孙礼中(2005)两个汉译本《黑暗的心》中所体现的翻译风格,包括宏观语言特征和风格标记的再现。研究结果表明:1)语料库数据显示,孙礼中的版本类符/形符比(TTR)比黄雨石的译本高,这并非因为孙礼中的词汇更丰富(两个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数值显示出很小的差异),而是因为孙礼中的译文字数较小。孙礼中更喜欢写长句,较少使用句号,偏好使用逗号。若仅依靠语料库数据,孙礼中和黄雨石的译本就词汇多样性和句子复杂性而言并无太大差异。2)质性分析表明,黄雨石和孙礼中在再现风格标记上有不同的策略。在词法层面上,黄比孙更加注重重现原文的不合逻辑性,他注意到了原作中的讽刺元素,在译作中重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并推动了小说主题的发展。为了追求简洁直白和连贯性,孙礼中的译本没有保留具有讽刺意味的标记元素;在语法层面上,黄雨石和孙礼中都模仿了康拉德延宕的句子节奏——破折号的使用。但有时孙礼中并没有保留破折号,从而加快了句子节奏。在孙礼中的译本中也存在对原文排比结构的漏译现象,因为他更崇尚简洁和自由的翻译风格;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隐喻中采用了再现,转换成明喻和意译的方法。在翻译明喻时,黄的翻译运用了增译、改变句子顺序的方法,两位译者在翻译明喻中存在一些错误。3)研究表明翻译的文体研究不应局限于定量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质性的文本分析和翻译风格的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