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定与世界和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之一,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以及专家学者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趋紧,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出现较为严重的短缺;而在中国,受耕地面积减少、农民种粮意愿下降等诸多因素制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粮食形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稍不留意就可能酿成粮食安全问题。这就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也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提出了要求。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理论和现状的阐述,提升我们对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认识,分析存在的隐患,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方法,提出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从而指导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辩证历史分析法、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与对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粮食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入手,结合粮食安全相关理论、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国内国外粮食安全现状以及未来中国粮食供求情况预测,分析得出: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大体是稳定的,但存在着隐患。接着,对四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隐患进行剖析,找出原因所在,同时,介绍美国、印度、法国、日本、乌克兰等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做法,以资借鉴。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总结得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各项对策建议。
本文从中国粮食安全隐患切入,多角度、多方面反映中国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创新性。主要创新点有:更多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强调了农民主体性;立足国情,根据中国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消费实际情况,将粮食概念界定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结合中国实际以及本文所规定的粮食概念,对粮食安全概念和粮食安全衡量标准从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和储备四个方面进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