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宫腔是关中戏剧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音乐特色的小剧种,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宫腔早期以灯影形式演出,在咸阳、礼泉、兴平、三原、富平等渭北地区广为流传,现仅有富平县一地保留。阿宫腔的戏曲音乐包括四个部分:唱腔、曲牌、打击乐和主奏乐器。其中,唱腔音乐是阿宫腔音乐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舞台气氛、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体现阿宫腔剧种特色的主要形式。阿宫腔新编现代戏《天女》不仅继承了经典传统戏的精髓,而且融入了时代新元素,颇具代表性。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法、分析法、归纳法和音乐分析法等方法,对《天女》的唱腔音乐特点进行探究,从而总结归纳出阿宫腔的唱腔音乐特点。第一章是阿宫腔和《天女》的概述,包括阿宫腔的艺术特征、起源与发展,在论述阿宫腔的发展时引出了近几年的新编现代戏《天女》,进而概述了《天女》的剧情、创演人员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天女》的唱腔音乐特点,包括《天女》唱腔音乐的声腔体系、旋律、唱词、调式、板式、主奏乐器六方面的特点。第三章是《天女》的唱腔行腔特点,包括《天女》在气息、真假嗓、咬字吐字和情感等方面的运用及与传统戏的唱腔行腔相比有何创新发展,对现代声乐的学习有何启示。结语是阿宫腔唱腔音乐特点的总结,包括新编现代戏《天女》的价值与意义;从《天女》中探究出的阿宫腔唱腔音乐特点;阿宫腔现代戏相比于传统戏的创新发展之处;阿宫腔唱腔音乐发展的传承与展望。本文将阿宫腔这一剧种拉入更多人的视线,使更多的人感受到阿宫腔唱腔音乐的魅力,或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探究,或引发如何对进行其保护和传承的思考,或从中获得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