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德国Novel公司的Pedar-X recoder系列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Foot pressure measuringinsole system),对8名太极拳练习者(有五年以上训练经验)和8名太极拳初学者进行太极拳步态和自由步态脚底9个区域的压力分布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分析。该研究通过练习者与初学者太极步态与自由步态足底压力分布的比较研究,拟揭示太极拳步态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太极步态四个阶段最大压力峰值主要集中在1MTH(第一跖骨)和GT(第一脚趾),练习者与初学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自由步态四个阶段足底压力峰值多集中在足后跟部位,第2-3跖骨头和4-5MTH(第4-5跖骨头)。2、太极步态四个阶段冲量分布结果显示,GT(第一脚趾)、2-3MTH(第2-3跖骨)和1MTH(第一跖骨)显著大于其它位置,练习者与初学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摆动期的第一跖骨练习者与初学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自由步态四个阶段冲量分布结果显示,2-3MTH(第2-3跖骨)和LH(足后跟外侧)。在摆动期,前脚掌区域显著大于其它位置,而且练习者与初学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太极步态四个阶段压强峰值分布结果从大到小分别是:LH(足后跟外侧),1MTH(第一跖骨),GT(第一脚趾),MM(足弓内侧),LM(足弓内侧。练习者与初学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自由步态四个阶段压强峰值主要集中在LH(足后跟外侧)和2-3MTH(第2-3跖骨)及1MTH(第一跖骨),最小在MM。4、接触面积结果显示:太极步态,组间左右脚最大面积所占百分比主要在第2-3跖骨和第2-5脚趾。自由步态,组间左脚最大接触面积所占百分比主要是第2-3跖骨和LT(第2-5脚趾),右脚主要是第2-3跖骨和LH(足后跟外侧)。5、太极步态在单双腿支撑时间结果中显示,双腿支撑期,初学者支撑时间大于练习者,单腿支撑期,练习者支撑时间大于初学者,练习者与初学者差异具有显著(P<0.05)。自由步态中四个阶段支撑时间,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与自由步态相比,太极步态各阶段前脚掌内侧压力峰值承载力较大,尤其是四个阶段中的第一双腿支撑期相对稳定,足底分布主要集中在GT(第一脚趾)和1MTH(第一跖骨头)。2、在太极步态四个阶段,在足底各区冲量分布上练习者与初学者的总体冲量最大值均在脚前掌内侧跖骨区和足后跟部位。说明太极拳练习者主要通过加大第一跖骨和脚跟外侧处的压力-时间共同作用的强度策略维持姿势平衡。3、太极拳练习者压强的最大值在足后跟部位和第一跖骨,足弓部压强值最小,而相对自由步态,练习者与初学者足底压强值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太极拳练习者采用了第一跖骨和足后跟策略调节身体姿势变化。4、太极拳练习者与初学者在接触面积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太极步态与自由步态在接触面积分布特征中明显不同,这可能与体重有关系。5、在太极步态中练习者在双腿支撑期的支撑时间小于初学者,单腿支撑期时间大于初学者,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自由步态中支撑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长期太极拳练习有助于提高单脚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