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若干构造地体组成的西藏高原是检验与理解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地球动力学的天然地质实验室。由于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地球动力学的重大作用,板块碰撞与高原隆升两大科学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然而,与西藏高原形成息息相关的晚中生代以来重要构造事件(如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与启动时限,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限,古亚洲板块碰撞后构造短缩量与旋转量等)至今仍存在巨大争议,直接阻碍了对岩石圈变形以及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的正确认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欧亚大陆最南缘的日喀则弧前盆地、西藏高原腹地尼玛盆地(拉萨地体)、双湖地区(羌塘地体)进行沉积学、磁性地层学以及构造古地磁学研究。数据结果表明:(1)日喀则弧前盆地在54-57Ma位于24.2±5.9°N,首次揭示了在54-57Ma这一关键时间的亚洲板块最南缘古位置。通过与印度最北缘对比,将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限定在约50Ma,并提出晚白垩世-始新世亚洲板块南缘古纬度一直位于北纬24°,在碰撞初始的16Ma,古亚洲板块南缘未发生大量纬向运动,薄的大印度陆壳俯冲下插,并导致喜马拉雅发生大量陆内短缩、原西藏高原的早期隆升;(2)羌塘地体晚白垩世古纬度26.4±3.8°N,羌塘与拉萨地体的碰撞可能最终于晚白垩世结束(碰撞时间上限);(3)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所造成的亚洲板块南部南北向内陆短缩为约583km(60Ma之后)以及约737km(70Ma之后),大部分的印度-欧亚大陆汇聚量被大印度板块下插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短缩所吸收;(4)与稳定欧亚大陆磁极相比较,尼玛盆地晚第三纪以来无构造旋转,而双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发生巨大顺时针旋转(约55°)。通过综述相关磁偏角研究结果,本文认为西藏高原各个块体构造旋转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各个地点的构造旋转与区域构造样式(断层与褶皱)相关。(5)羌塘地体双湖地区阿布山组的沉积时代最可能为晚白垩世,尼玛盆地丁青湖组沉积时代为晚第三纪(约22.5-25Ma)。西藏高原腹地发育多处晚白垩世-晚第三纪冲积扇、辫状河、湖相三角洲的沉积盆地,并且指示干旱的气候类型,表明原西藏高原沉积环境特征早在晚白垩世已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