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其绩效评价——基于浙江省的检验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史,至今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行政干预明显、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的农信社总体上已经处于十分严重的危机之中,表现为高不良贷款率、高负债率以及全行业连续十年的亏损状态。 2003年6月,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着重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解决其发展的困境。虽然,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改革一直伴随着争论,包括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历史包袱、多元目标、改革成效、深化改革的方向等。实际上,新一轮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 本文认为,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仍旧是由政府主导的,制约农信社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冲突。由于政策性和盈利性目标的存在,引致了农信社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性干预。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导致农信社的日常决策行为偏离最优选择,并最终导致经营效率的低下。因此,要实现农信社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将政策性与盈利性目标进行剥离,消除行政干预。 为了验证上述判断,本文以浙江省为背景,建立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并选取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和平阳联社作为样本,对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农信社的经营仍旧离不开央行专项票据、税收减免等政府补贴政策。改革并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真正转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农信社的进一步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展开: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消除政府干预,适时对政策性与盈利性业务进行剥离,允许股权的适当集中,适当保留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重新定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等。 本文共7章,4部分。第1、2章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框架,并从合作金融的理论出发,介绍了我国农信社的发展;第3、4章根据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争论做出本文的基本判断,然后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分析;第5、6章从改革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出发,以浙江省为例对本文的观点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公司治理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一种差异化的存在,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国家和个体两个层面之间,前者表现为治理模式的差异,后者则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早期的
从50年代至今,中国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今,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到
企业在初创之时,往往将较多资源、人员和技术集中投入到某一经营领域以便能在细分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初创企业大多选择专业化经营不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大量资源时,企业一般会考虑采取多元化发展来谋求更好的发展或突破自身单一化发展的瓶颈。企业的多元经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行业和市场,不论是资金的投入量、技术研发水平还是对人才储备的要求都甚于专业化经营,因此,多元化发展战略是否能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
作品简介:印文:皇后之玺。时代:西汉。材料:玉。尺寸:纵28毫米,横28毫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作品欣赏:“皇后之玺”是一方非常有代表性的汉代玉印。整个印面布局疏朗,笔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