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是农业技术采用的主体,研究农户对技术采用的需求有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解决当前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问题。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论文以关中地区11个县区特色农业技术的农户采用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自下而上的农业技术服务和农户微观视角出发,在技术扩散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农业技术需求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关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技术需求强度、特色农业技术需求技术内容和优先序、需求的技术服务种类和优先序等,并从农户个人特征、农户特征、农业生产技术环境、农业生产政策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因子体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农业技术采用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揭示特色农业生产中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特点,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更完善、更科学的技术扩散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需求强度指标分析得出,农业技术需求强度和到农业技术源的距离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农业技术需求呈现显著的“临近效应”,基于需求强度指数值高低不同,将研究区划分为需求强度的高、中、低三个类型区:(a)农业技术需求强度高值区,即新技术采用率大于50%的县区,包括:杨陵、武功、周至;(b)农业技术需求强度中值区,新技术采用率介于30%-40%的县区,包括陈仓区、眉县、临渭区、凤翔区和临潼区;(c)农业技术需求低值区,新技术采用率低于30%的县区,包括:岐山、蒲城和澄城。(2)关中地区特色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需求的技术种类的前三位排序依次为: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包含市场信息)和良种技术。对农业技术服务种类通过加权计算其优先序次位,得出特色农业生产中农户更为迫切需求的技术服务种类以个别辅导(46.15%)、小组辅导(36.15%)和技术资料(10.77%)三种方式为主,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在特色农业生产中,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度更高,针对性更强,表现出了农户对个别辅导需求的比例最高。(3)从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基本特征、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地理环境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影响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农户基本特征、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地理环境等都不同程度促进或者阻碍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具体表现为:(a)技术通道、信贷条件和到技术源的距离3个因素极为显著地影响特色农业农户技术需求。(b)土地规模、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次数、推广机构作用、地形因素、市场距离和灾害影响程度等7个因素影响农业技术需求。(4)针对当前特色农业技术需求情况,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技术供给的政策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农业技术发展的有效发展路径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户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