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顺差。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贸易顺差急剧增长,2008年达2954.7亿美元。长期以来,出口需求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其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因此,研究如何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显得日益重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处于紧密联系中,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需要从全球的视野来研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则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从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来看,美国国内消费过度、储蓄不足的问题增加了美国贸易逆差。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要缓解贸易失衡,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引起中国贸易顺差的诸多因素中,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储蓄率、汇率制度和外贸发展战略。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在保持高储蓄率的同时,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对外贸易大规模的顺差,使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从国民收入恒等式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总储蓄高于国内总投资,出现了国内储蓄过剩的现象。按照(I-S)=(M-X)这一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储蓄缺口所对应的应当是贸易顺差,持续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和相对的稳定,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则增长较快。从国民储蓄的构成来看,自109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然而,我国政府储蓄占GDP的比重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明显偏高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还呈现出上扬的态势。另外,我国的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当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2000年以来,我国的企业储蓄基本上与居民储蓄的数量相当,2003年之后企业储蓄已经超过了居民储蓄。资料显示,2002年以后,中国储蓄快速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上升明显。1997年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3%,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5%。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仅上升了2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高位,2007年储蓄率达51%,而投资率仅为42.1%。我国国民储蓄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一些居民选择“预防性储蓄”。第二,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第三,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盈利水平普遍有较大的提高,但对外支付的股利却很少。第四,政府消费性支出偏低,政府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足。第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人口比重高。虽然青壮年收入多,但为了将来的生活保障不得不缩减消费,进行储蓄。随着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不断增高,内需不足使得产能过剩,出口不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从汇率制度来看,尽管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由于人民币过去长期盯住美元,汇率行为有一定的惯性,实际运行中表现出与美元的相对稳定关系,有管理的浮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旧将中国划入传统盯住美元,2007年将中国划入爬行盯住。这一方面表明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扩大,另一方面表明人民币离真正的管理浮动还有一定的距禺。中国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但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汇改3年多来,人民币处于持续稳步升值通道,从2005年7月21日的1美元对人民币8.11元,升值到2008年12月31日的1美元对人民币6.8346元。尽管2008年12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连续贬值,但截至12月31日,相对于汇改当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仍高达18.7%。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升值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仍然呈现“双顺差”局面。2008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为2955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汇改后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升值效应受价格需求弹性的约束,并存在时滞。由于中国独特的贸易结构,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此外,由于存在“J曲线效应”,升值的“减顺效应”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能体现。第二,出口导向战略的作用。第三,储蓄与消费失衡。因此,仅仅依靠汇率制度改革不能解决贸易失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效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出口导向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中国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也导致了经济的外部失衡,贸易顺差持续攀高。通过实施以出口激励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中心的加工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吸引外资规模逐步加大,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步建立,中国外贸从“逆差阶段”逐步转变到“顺差阶段”。特别是1994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赶超型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指导战略是行之有效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不断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来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以最终完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外部压力。在贸易顺差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应改变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对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中国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倡导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贸易顺差的逐渐缩小。其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储蓄率,以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再次,中国需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最后,中国应改变当前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建立以内需主导为本、外需出口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论文的创新之处:1、将中国贸易收支失衡问题放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讨论目前对于我国的贸易顺差,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从全球经济失衡的国际背景,来探讨中国的贸易收支问题,则相对较少。本文力图将中国的贸易顺差的研究与国际经济环境结合起来,探讨贸易收支调节的国际协调机制。2、注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由于本论文的选题无法回避全球金融危机,因此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变化,以及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推出的新政策,并将这些最新情况与本论文的研究结合起来。3、将贸易顺差的改善与中国经济的转型结合起来研究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中国的经济既形成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本文试图将当前贸易顺差的改善与中国的经济转型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在改善贸易顺差状况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中国的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