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课程领域。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园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第一次以国家法规文件的形式,将幼儿园社会教育作为一独立的课程领域。回顾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社会教育”较之其他领域的教育仿佛更具有其独特性。幼儿园社会教育在我国明确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教育家探索和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幼儿园社会教育被作为一独立的课程领域提出,张宗麟还亲自编写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幼儿园社会教育仿佛销声匿迹了,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在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文件中“社会”一词消失了。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出版的一些教材中,“幼儿园社会教育”被重新提到,2001年在我国学前教育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被明确提出,发展至今,幼儿园社会教育已成为广被认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回顾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社会教育”较之其他领域的教育仿佛更具有其独特性。本研究以不同时期出版发行的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相关教材为切入点,基于对这些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当时具有指导性的幼儿园教育相关法规文件、相关文献来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教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国前相关教材不容易搜集且考虑到论文的篇幅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建国后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的研究,对建国前的发展不做研究。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二是建国后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总体发展趋势。本研究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幼儿园社会教育未形成独立的课程领域;社会教育目标、内容较为偏重思想品德与认知教育;以艺术感染法为主要方法。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关注社会需要并开始关注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价值取向;以思想品德教育及常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内容;社会教育方法、途径增多。三、20世纪90年代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向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转变;吸收、借鉴国外“系统论”教育思想“做中学”教育思想复苏;幼儿园社会教育发展为一独立的课程领域;教育目标、内容全面、具体化,关注情感、关注世界;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强调不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四、2000年之后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以儿童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更加重视环境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真实情境、注重幼儿体验及主动学习;活动设计更加完整、灵活。五、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课程领域;从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到兼顾社会与个体的需要;幼儿园社会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以社会取向为主逐渐发展为关注社会与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逐渐细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由关注方法的种类逐渐发展到关注方法的科学使用;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作用。本研究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如教材分析需要更加深入;可突破课程框架,从更开阔的视角(如社会学、文化学等)进行教材分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