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右派”作家的理想与追求——以《人民文学》与《文艺报》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13050621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推动下,中国文坛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经历了长期的精神压抑和思想禁锢后,中国的作家们迎来了独立思考、自由创作的春天。这一时期,作家们要求恢复创作的自主和批判的自由,一批具有思想锋芒的理论批评文章和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刚刚恢复信心的作家们再次凋零,此后的文坛再次沉寂,且二十年有余。  本研究将1957年中国右派作家这一群体作为一个特定研究对象,主要从这一时期作家在《人民文学》和《文艺报》上的言论和作品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右派作家的言论和作品进行考察,最终揭示出1957年中国右派作家这一群体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其他文献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是印度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97年,年仅37岁的洛伊凭借着自己的处女作,也是她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微物之神》,斩获英国布克奖和美国国家图
《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  丁曦林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5年8月  在记述画家成长经历的作品中,有两部书给读者留下腐蚀版画般的印象,一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将近一百年了,它是一部以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的虚构文本。二是《渴望生活·梵高传》,由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在29岁时一挥而就,典型的纪实作品。这两本书几乎影响了几代人,众多读者为其传主的生活态度和艺术
婚姻叙事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书写现象具有普遍性,但学术界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还需进行全面的梳理。本文以中国大陆和台湾现代乡土小说创
“量”是人类语言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认知语义概念,语言系统中各个层级的语言单位,几乎都包含着“量”的因素。本文立足于汉语本身,着力挖掘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和语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