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掌握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成功建立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以探讨器官移植免疫学病变发病机制及进行干预研究。方法:BALB/c小鼠为受体、C57BL/6小鼠为供体行小鼠腹部心脏移植,采用大鼠Ono术式进行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小鼠供体升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吻合。术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n=15):无任何干预;根据术后观察目的不同分为两各亚组,A1(n=9)术后3、5、7天分别处死3只病理学观察移植心脏排斥情况,A2(n=6)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B组(n=15):术后当天环胞素A(CsA)20mg/kg,每日一次。根据术后观察目的不同分为两各亚组,B1(n=9)术后3、5、7天分别处死3只病理学观察移植心脏排斥情况,B2(n=6)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结果:实际手术34例,成功30例,成功率88.2%(30/34)。术后3、5、7日病理学结果A1组排斥反应程度较同时间B1组排斥反应重,未给予任何干预小鼠的异体移植心脏术后7天的急性排斥病理学分级可达Ⅳ级。两组小鼠移植后心脏存活时间比较,给予CsA小鼠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结论: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成功建立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其病理改变类似于人类移植物急性排斥病变的病变特点。此模型可用于移植物急性排斥病变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 巨细胞病毒对小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对同种异基因小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BALB/c小鼠80只,C57BL/6小鼠40只,按供、受鼠基因不同分为3组(每组20对):同基因移植组(A组BALB/c→BALB/c)、CsA组(B组C57BL/6→BALB/c)和CsA+MCMV干预组(C组C57BL/→BALB/c),施行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术。A组无药物干预,B组术后腹腔注射注射CsA 20mg/kg.d,C组除腹腔注射CsA 20mg/kg.d外,术后第一天腹腔接种104PFU MCMV0.2ml。按实验计划,每组各分为两个亚组,术后10天处死为第一亚组,取出移植心脏,病理学观察排斥反应程度。第二亚组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结果:术后10天,A1组移植心脏几乎无排斥反应,C1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明显高于B1组(P<0.01);C2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低于B2组(P<0.01),而A2组移植心脏长期存活(观察60天)。
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加速小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
第三部分 巨细胞病毒加速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细胞因子的上调?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加速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
方法:BALB/c小鼠为受体,C57BL/6小鼠为供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低剂量CsA组;B组低剂量CsA+MCMV干预组;C组高剂量CsA+MCMV干预组。每组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术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各组第二亚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受体小鼠存活时间,各组第一亚组移植术后10天ELISA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RANTES、干扰素-γ(IFN-γ)、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水平,RT-PCR检测脾脏RANTES mRNA、IFN-γ mRNA、MIP-1 mRNA的表达,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CD8+T细胞比例并计算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Real Time PCR检测B1组、C1组移植心肌及自体心肌MCMV载量,光镜下观察移植心脏的病理组织学急性排斥分级。
结果:B2组心脏存活时间较A2组明显缩短,而C2组较其他2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0天,B1组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最重,C1组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最轻。外周血中细胞因子RANTES、IFN-γ、MIP-1水平,脾脏RANTESmRNA、IFN-γ mRNA、MIP-1 mRNA的表达,以及脾脏CD4+、CD8+T细胞比例B1组比A1组明显升高,C1组则最低。B1组移植心肌MCMV载量显著高于自体心肌,C1组无论移植心机和自体心肌MCMV载量均明显高于B1组。
结论:CMV感染引起急性排斥反应机制是由于细胞因子的上调,加强免疫细胞聚集和活化功能;CMV感染引起急性排斥反应的前体是机体尚存一定免疫功能,当其免疫功能完全妥协时,主要表现感染而不是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