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草原牧场环境变化,蒙古族人员进城务工、经商人数日趋增多。他们在城市多数人就业于人员流动较大、收入较低的劳动力服务行业,从事着脏、累、苦、差的工作。普遍存在:工作不稳定、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居住环境差、同时缺少技术技能的学习机会等现象。导致这种就业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他们还存在语言障碍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故很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经济收入。而这些基础型服务行业劳务用工制度不完善导致其劳动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加之城市社会对民族知识、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了解程度不够,不能正确对待这部分人,导致他们对城市社区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普遍较低,在城市其子女教育问题也无法得到保障。要改善生存状况:一、加强自我改善与提高适应能力。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自身要加强语言、职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就业素质和适应能力。二、强化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建立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机制,加大语言、职业技术技能及法律法规的培训。三、要完善企业劳务用工制度。政府需加快出台针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四、应保障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五、应尊重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提高民族认同感。要加大对城市社会的民族知识、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让社会正确对待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深度采访等方式取得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手资料,对其生产、生活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研究分析了这部分“特殊”进城务工群体生产、生活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窘境,并对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了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