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麦联合收获机主要由割台、脱粒、清选和集粮等系统组成,作业过程中要在满足籽粒夹带损失、破碎和含杂率等各项作业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作业效率。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对作业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和各性能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作业参数调节效果在各性能参数上的体现往往是矛盾的。在线控制脱粒装置作业参数,高效、均衡地优化机器作业性能,成为稻麦联合收获机智能化研究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合理地调节脱粒装置作业参数,优化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监测和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控制模型中选用的作业性能参数不全面,依据单个作业性能参数建立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模型调控目标过于单一、片面,易导致机器作业性能不均衡。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了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在线获取籽粒夹带损失、破碎和含杂率数据,以此为依据自动控制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全面优化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提高稻麦联合收获机的智能化水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分析了稻麦联合收获机及其脱粒装置的组成结构和工作过程,明确了脱粒装置的可控作业参数为滚筒转速和凹板间隙,确定了滚筒转速和凹板间隙的调节方法。在研究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调节方法时,学者们往往采纳单个作业性能作为调控依据;除此之外,滚筒转速作为转子系的一环,其调节过程伴随着其他作业参数的联动干扰。本研究将稻麦联合收获机三个作业性能参数作为调控依据,采用电液控制阀独立调节滚筒转速,利用蜗轮蜗杆电机调节机构控制凹板间隙大小,实现了作业性能调节目标的全面性和作业参数调节的独立性。(2)基于决策树算法和色谱向量算法的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参数监测方法研究。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是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的依据,需要在机器田间作业时实时获取。开发了籽粒冲击信号识别算法,建立了基于决策树技术的籽粒/杂质冲击信号识别模型,搭建了籽粒损失率传感监测装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在10%和30%之间,并且籽粒/杂质比在1/0.5和1/2.5之间时,籽粒/杂质冲击信号识别模型识别精度>90.7%,相比于无识别模型,平均监测精度提高了30%左右。设计了采样弃样装置的结构,采用机器视觉技术研制了籽粒含杂/破碎率在线监测装置,建立了基于决策树技术的籽粒/杂质形态特征识别模型,研究了基于色谱向量的破碎/完整籽粒识别方法,利用田间试验物料在室内试验台架上验证了监测装置的精度,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形态特征的籽粒和杂质识别模型的分类准确率>78%,基于色谱向量的完整和破碎籽粒识别模型的精度≥96%。(3)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平衡优化的模糊控制模型建立。为了获取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规则,利用研制的作业性能在线监测装置获取了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参数和作业性能的关联规律,获得了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对籽粒夹带损失、破碎和含杂率的影响规则,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作业性能推理模型,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建立了作业性能单输入和全输入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模糊控制模型,设计了作业性能单输入和全输入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模糊控制器,对四种模糊控制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喂入量阶跃上升时,作业性能单输入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模型只能优化单个作业性能,其他的非调控目标作业性能极易恶化,不具备平衡优化作业性能参数的效能;作业性能全输入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模糊控制模型能够平衡优化机器作业性能:当喂入量小幅(10%~25%)上升时,作业性能参数会小幅恶化,但在作业性能全输入模糊控制器的作用下,性能参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降幅为5%左右;当喂入量大幅(50%~75%)上升时,作业性能参数会大幅恶化,但在作业性能全输入模糊控制器作用下,性能参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降幅为10%左右。(4)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系统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首先确定了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以ARM作为主控单元搭建了自适应控制装置,装置由ARM处理器、籽粒夹带损失传感器、含杂/破碎传感器、凹板间隙/滚筒转速控制模块、CAN总线和人机交互按键手柄组成,完成了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编写了单输入和多输入籽粒夹带损失/破碎/含杂率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模糊控制程序,完成了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开发工作。(5)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田间试验。首先在机器上安装了脱粒系统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装置,并将籽粒夹带损失率、含杂/破碎率传感器集成到稻麦联合收获机上,完成了各装置的机载调试工作,然后在单输入和多输入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系统田间试验中评估了各控制模型的工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单输入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模型能够有效优化单个作业性能参数,优化幅度均>30%,但是另外一种或两种作业性能参数会发生恶化,恶化幅度>30%;多输入的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模型能够兼顾作业性能的平衡优化,优化幅度在10%~50%之间,未出现某一种作业性能参数恶化的现象,验证了多作业性能输入的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本文开发了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系统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提高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调控的智能化水平。研制的稻麦联合收获机籽粒含杂/破碎率在线监测装置丰富了前人在作业性能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的脱粒装置作业参数模糊控制模型为提升作业参数调控的实时性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开发的多作业性能输入的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其他文献
由于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和动物暴露于蓝藻水华产生的蓝藻毒素(cyanotoxins)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蓝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类分布广、毒性大的环状七肽毒素,其具有肝毒性和促肿瘤活性,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危险的蓝藻毒素之一,这些蓝藻毒素是有效的肿瘤促进剂(IARC 2B类致癌物)。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MCs是原发性肝癌(PL
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随着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大力开发和研究具有更高功率、更高能量、更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作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锡(Sn)基材料和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理论容量高、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同时它们也存在体积膨胀严重、导电性能差等不足,造成循环寿命短、倍率性能差,阻碍
突破大型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机装备的研发技术瓶颈,实现农机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我国农机行业发展面对的重大课题。传统设计方法存在研发周期长、效率低、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知识利用体系,无法实现设计与知识的有效融合,难以满足定制化、多样化的产品设计需求。另外现有仿真软件难以描述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与作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确定有效边界条件,使得仿真与实际结果很难吻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脱粒装置智能设计方法和水稻脱粒的
第一部分SSRP1在胃癌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分析目的:检测胃癌及癌旁临床标本以及胃癌细胞系、正常胃黏膜细胞系中SSRP1的表达情况,并探究SSRP1的表达与临床和病理的相关性。方法:1、从NCBI的GEO dataset数据库中搜索并下载公共数据集(数据集需包含胃癌和癌旁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分析SSRP1的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在我院病理科收集胃癌患者
肝再生是肝组织丢失或损伤后的组织生长过程,是一种代偿性增生而非真正的再生,主要依赖于肝细胞的增殖。由于许多肝病的治疗策略如肝肿瘤切除和肝移植等均依赖于肝脏的再生能力,因此对于肝再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L-6和HGF等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构成复杂的网络参与肝细胞周期的调控以确保肝再生的顺利进行。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在肝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21和miR-221。虽然各种细胞因子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电子设备的能量来源,已经逐渐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比能量电池的需求。在众多新型电池体系中,锂硫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嵌入脱出机理使得锂离子只能进入到正负极材料的固定位置,这一机理大大限制了其能量密度。在锂硫电池中,正极硫的转化反应机理和金属锂负极的剥离沉积机理使得正负极材料分别具有高达1675和3860m A h g-1的理论比容量
当前我国乡村住房统一建设中普遍存在村民参与不够、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均质而单调等“重复性”问题,而传统乡村住房自发建设中由村民主导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布局灵活多变等“差异性”特点却十分普遍。针对以上“重复性与差异性”矛盾,构建了一套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该系统兼顾了乡土文化、居住需求、供给生产,耦合了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规则与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规则,为“体小、量大、异质、低价”
磁纳米热疗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并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肿瘤热疗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磁纳米粒子(MNPs)在交变磁场作用下通过不同机制产热,从而实现对肿瘤组织内癌细胞进行局部加热并最终使其凋亡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尽管肿瘤磁纳米热疗技术具有副作用小以及治疗深度高等显著的优点,但也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了磁纳米热疗分析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磁热疗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和磁热疗关键影响因素
天然竹纤维具有可生物降解、可再生、密度小、强度高等特点,其增强的新型树脂基摩擦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天然竹纤维与树脂间界面粘结性差,且竹纤维耐热性不佳,限制了其在高性能树脂基摩擦材料中的应用。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铜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寻求摩擦材料中铜的替代材料成为开发无铜摩擦材料的关键。本论文采用稀土氯化镧溶液(LCS)改性竹纤维,改善其与树脂基体间界面粘结性能,同时提高其耐热性,从而有效
如何从不同植物原料中有效提取多酚类物质并保持或提高其生物活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该领域采用的一些提取技术均已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然而有关这些提取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多酚类物质的产率、萃取动力学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还需深入研究。苦荞麦在中国和整个亚洲已有几个世纪的食用历史,其营养和药用价值一直受到高度评价。基于苦荞麦的生物活性与其多酚含量密切相关,为获得具有高生物活性的苦荞麦游离和结合多酚,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