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致变色是指一个化学物种通过不同波长光的照射导致在两种形态之间所进行的相互转化过程,即一种可逆的变化。由于结构的改交使得两个异构体在吸收波长、介电常数、摩尔消光系数等性质上有所不同。这种在光的作用下能发生可逆颜色变化的化合物,称为光致变色化合物。光致变色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化合物,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光存储、光转换器和光开关等领域。因此光致变色化合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第一部分介绍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发展过程和变色机理,综述了近几年来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二部分以双酚A为原料,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合成了两种化合物:2-(4-羟基苯基)-2-(3-甲酰基-4-羟基苯基)丙烷和2,2-二(3-甲酰基-4-羟基苯基)丙烷,并通过IR、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表征,同时对其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进行了研究。
第三部分以取代苯胺为原料合成取代苯肼盐酸盐,进而通过Fischer法合成5-取代的吲哚及其碘盐,并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设计以5-取代的吲哚啉碘化物和2,2-二(3-甲酰基-4-羟基苯基)丙烷为原料合成一种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双吲哚啉螺吡喃化合物。经多次实验表明,并无产物生成。同时对反应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以邻氨基苯硫酚和2-萘酚为原料,经过几步合成了一种双苯并噻唑螺吡喃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其酸致变色和光致变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