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急性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流再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域内继发性出血,多发生在脑梗死后2周以内,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在TOAST病因分型中心源性脑栓塞HT发生率最高,小动脉闭塞型发生率最低。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CT、MRI的普及,HT的检出率较前有所增加,欧洲卒中协作组织(ECASS)依据CT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出血性脑梗死及脑实质血肿,其中多数HT并无明显临床表现。虽然HT只占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部分,但多项研究表明,HT尤其是脑实质血肿可增加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功能预后和生存质量,同时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已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目前,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溶栓尤其是动脉溶栓会增加HT的发生率,并且梗死面积、血糖水平、年龄、低LDL-C水平、延长时间窗等与溶栓后继发出血密切相关。但是临床工作中,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超出溶栓时间窗,因此对非溶栓患者HT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以早期发现及预防HT对临床治疗仍有重要意义。 [目的]: 1.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两组患者间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 2.分别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患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未行动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分为HT组及非HT组四个亚组。收集两组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房颤病史,入院24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LAA与CE两组患者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1, X2=37.099,95%CI2.085-4.378)。 (2)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LAA组与CE组H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X2=10.734,95%CI1.510-5.164),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8,X2=2.806)。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患者组,他汀治疗(OR=0.212,95% 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 CI0.074-0.388)及NIHSS评分(OR=1.088,95% 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患者中,空腹血糖(OR=2.168,95% CI1.131-4.155)及抗凝治疗(OR=2.224,95% CI1.142-4.330)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率高。 (2)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T发生率高。 (3)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为LAA患者HT的危险因素,而空腹血糖高及抗凝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