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一名来自中国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此后的两年间,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莫言获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而这其中,担当莫言作品的翻译家们功不可没。莫言曾经指出:“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莫言大多数作品的英文版都是由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葛浩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萧红的作品。迄今,他共翻译出版了50余部小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萧红《生死场》的英译本,可以称得上是葛浩文翻译生涯的处女作。萧红这位女性作者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抗争,国家的命运,以及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描写和刻画,都引起了葛浩文高度的兴趣。他凭借个人对于原作者萧红的喜爱,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热爱,将这部《生死场》翻译成英文,并在西方国家出版。然而,译界至今无人对这一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作者依托女性叙事学理论,对葛浩文译作《生死场》进行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中国文学翻译现状、原作者萧红及其作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叙事学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进行概述,对国内外有关葛浩文翻译策略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生死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三章结合例子,从女性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对《生死场》英译本中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第四章结合典型例句,从特定历史语境出发,探讨葛浩文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研究结论,本文作者详细论述了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