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VEGF及受体FLK1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肝再生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35只,正常对照组5只,用10%的水合氯醛以0.3~0.35ml/100g的剂量进行腹腔麻醉,模型组采用三联阻断法阻断肝蒂20min后行肝大部(约70%)切除。正常对照组麻醉后打开腹腔未阻断肝血流,处死后直接取正常肝组织。模型组分别在术后3h,6h,24h,2d,3d,5d,7d后处死大鼠,切取残肝称湿重后留取1×1×1cm肝组织在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内进行固定24h-48h,然后分别给予脱水、透明及浸蜡等组织学处理,采用石蜡包埋后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PV-9001超敏两步法检测正常肝组织及模型组各个时间点VEGF及受体FLK1在肝再生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内可见较多炎性细胞,肝细胞索之间及门管区的内皮细胞充血水肿,肝血窦明显增宽,肝血窦中白细胞增多,主要为中性粒细胞。VEGF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较弱,阳性细胞主要为门管区血管内皮细胞,数量较少,周围的肝细胞未见表达。模型组术后3h-6h,VEGF表达逐渐增强,术后1d时VEGF阳性细胞显著增多,主要分布在门管区周围;3d时VEGF阳性反应达到高峰,整个肝小叶的肝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且越靠近中央静脉阳性反应越强;术后5d,VEGF表达开始下降,7d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VEGF受体FLK1在正常肝组织中呈阴性反应。模型组术后3h,肝细胞开始出现FLK1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膜及细胞浆,24h时表达达到高峰,术后2d时开始逐渐下降,7d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肝再生过程中VEGF与受体FLK1的表达及分布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差异性,VEGF与其受体FLK结合后可能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促进肝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