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用于煤化学链燃烧的改性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链燃烧技术(CLC)是一种可同时实现能量高效梯级利用和CO2内分离的能源转化系统。其中,氧载体是化学链技术的关键。化学链燃烧技术对氧载体的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对于固体燃料而言。因此,选择价格低廉且反应活性较好的氧载体尤为重要。根据赤泥组分与铁基氧载体有效组分的高度吻合的特性,结合赤泥来源充足、价格低廉的优势及生态环境对赤泥资源化利用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利用赤泥作为煤化学链燃烧氧载体的新思路,并且利用后的赤泥可以作为炼铁原料,以实现赤泥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化利用。在固定床反应器和鼓泡床反应器上分别对比了赤泥(RM)和其他氧载体与褐煤反应的性能,验证赤泥作为煤化学链燃烧的氧载体的可行性,并对影响赤泥与煤反应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相比于Ce-Fe-Zr-O、Mn Co2O4、La Fe O3和Cu矿氧载体,赤泥在两种反应器均能保持较好的活性,能够得到更高纯度的CO2,并且其碳捕集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赤泥作为煤化学链燃烧的氧载体是非常合适的。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赤泥氧载体反应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发现最合适的反应温度为900℃,OC/Coal比例在50:1时是最好的,并且煤的粒径最好控制在20~40目,在这些条件下,赤泥与褐煤900℃恒温反应时尾气中CO2纯度为70.55%,碳捕集率为42.41%。在赤泥氧载体中加入少量的Cu O明显增强了赤泥的还原性,并且其在H2气氛下的还原温度向较低的温度转移。Cu O的添加量在20wt%时氧载体与煤的反应性能最好,经过10次循环反应后,其CO2纯度和碳捕集率分别保持在92%和60%以上,这说明Cu O的存在能够显著改善其循环稳定性。在原始赤泥中添加少量的Ni O和Mn Ox对其进行改性,并探究他们对改性氧载体与和褐煤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i O的加入可显著提高赤泥对煤化学循环燃烧的还原性,其中15Ni-RM样品表现出最好的反应性能。惰性组分Mg O的加入对赤泥基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影响较小,但其显著改善了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在赤泥中同时加入Ni和Mg元素,Ni O与Mg O的协同作用增强了赤泥基氧载体与褐煤的反应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经过长期氧化还原循环后,大多数元素(即Ni、Mg、Al、Si和Ca)的交错分布得到了促进,从而增强了Ni和Fe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氧载体在连续化学循环燃烧过程的高活性和稳定性。
其他文献
露水作为可持续水源之一,对于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生态稳定和植被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露水凝结时间和凝结量是开发利用露水资源的基本参数,而现有研究中缺乏对露水凝结特征的长期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通常由于成本等原因不考虑配置储能元件。但随着接入电网的光伏电源规模增大,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将会对电网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抑制光伏系统的功率波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能源存储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金属-空气电池等等。而在锂离子电池中,传统的石墨负极由于
近年来,化石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能源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战略问题。目前太阳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十分理想的替代新能源,而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光伏技术成为了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环境的持续恶化,世界各国政府致力于寻求新型、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有着化石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被世界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肢体运动参数是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虽然很多运动参数非接触式测定系统已经出现,但是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即使相同的系统在不
曹寅、李煦为郎舅之亲,同在江南为官二十年(康熙三十二年至五十一年),其间交往甚多,二人的工作对清初江南政治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期在通过对曹寅、李煦间的交往的系
会议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传统高热量、高脂肪的膳食正在被更为健康的膳食所替代,因此功能性、低热量食品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脱支淀粉与膳食纤维类似,不被胃肠道消化吸收,具有预防肠道疾病、降血糖、降血脂等生理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魔芋葡甘露聚糖(KGM)是一种热量低、持水性强、粘度高的热不可逆凝胶,与淀粉复配时可有效提升体系的物化性能。本研究
元代禅宗一代宗匠中峰明本(1263—1323)禅师被尊称为"江南古佛"、"国师",明本与苏州有很深的佛缘。明本高徒天如维则仿中峰明本天目山道场狮子岩,在苏州修建狮子林,成为一处
盾构施工法由于具有适用地质多、对环境影响小、施工速度快等众多优点,使其在隧道施工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盾构施工中,突破复杂多变的地质是一个巨大挑战,像我国华南地区存在较多的上软下硬、孤石等不良地质,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施工安全,同时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地勘资料无法给出较为详细的地质情况,因此对盾构前方地质进行实时感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情况,基于盾构掘进参数对不良地质的感知方法展开研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