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技术在近2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应用纳米技术或是使用纳米材料的产品进入市场,包括运动器材、服装、化妆品、医药、电子产品、清洁产品和食品等,使得公众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等,也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生物影响。因此开展针对消费品中的纳米材料,特别是能够被人体直接摄取的食品中的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以及安全性评价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本论文首先成功利用一种高效简便的手段分离出四类食品(饼干、口香糖、糖果、速溶冲剂)中的添加剂氧化锌或二氧化钛颗粒,并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含量测定验证了分离效果。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六种品牌糖衣口香糖样品中的二氧化钛。对从口香糖中分离出的二氧化钛进行了原始粒径、水合粒径、形貌、团聚状态、化学组成、表面电势、晶型等参数的表征,并计算了不同粒径范围颗粒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口香糖含有大量纳米二氧化钛,绝大部分颗粒粒径分布在0-200nm范围内,相当比例的颗粒粒径小于100nm。进一步的,我们从口香糖中纳米二氧化钛的摄入水平,在模拟胃肠道体系中的性质变化,对胃肠道细胞的毒性三个方面初步评价了其安全性。总的来说,口香糖中纳米二氧化钛具有较低的毒性,对胃肠道相关细胞系的细胞活力与增殖影响较小,但是咀嚼口香糖会摄入其中大于95%的纳米二氧化钛。较高的纳米二氧化钛摄入水平以及匮乏的纳米二氧化钛人体蓄积数据,使得食品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安全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论文开展的食品中纳米材料的分离表征与初步安全性研究为纳米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基础而重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