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运动训练中,运用经验识别运动疲劳,是教练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长期以来,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经验在训练中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都逐渐弱化了人们对经验的风险认识,而由经验性误判所带来的风险事件在运动训练中却常有发生。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他们所独具的青春期心理活动特性,以及区别于成年运动员的生理机制,更需要教练员慎重使用经验判断运动疲劳,掌控好经验判断的度,以规避因此导致的训练风险。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法,对教练员识别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经验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设立数据类识别方法,以生理、生化和心理指标为代表,作为科学识别疲劳的依据,其与经验形成对立统一的研究关系。调查对象分为以下三组:1)教练员组的调查对象:陕西省青少年体校(以下简称:少体校)、陕西省青少年田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田管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西安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市铁一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宝鸡市体育运动学校,以上9个单位选出60位具有3年以上执教经验的教练员;2)运动员组的调查对象:从以上9个单位中选取180名年龄段在13岁-18岁的运动员,且具有一年以上的训练经历;3)辅助调查对象:训练学方面的专家、高级教练员和国家级教练员10名。首先对经验、教练员经验的概念进行界定;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对教练员经验与数据类识别的关系进行辨析。其次通过调查分析获得教练员训练经验的获得渠道、运用经验判断疲劳常用的经验类方法、以及对该类方法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判断疲劳常用的生理、生化、心理指标、以及对该类指标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疲劳误判的原因、对经验判断疲劳的认知、数据类识别疲劳的认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再次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中获取的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并将其结果与教练员训练前后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在判断疲劳时教练员判断的结果和运动员的感受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教练员运用经验判断疲劳的准确度和运用数据类识别疲劳的准确度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指明经验判断疲劳与数据类识别疲劳带来的风险是显著存在的;最后,引入社会学和哲学的风险理论以及数学模型,建立经验判断疲劳的风险模型。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经验类方法如语言交流法、利用训练主体因素法;数据类识别方法如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识别运动性疲劳,教练员对这两类方法识别运动性疲劳的精确度和了解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故教练员运用该类方法识别运动性疲劳会存在一定风险。(2)经验类方法如观察法、训练的整体与个体情况、场地器材法,教练员对这些方法识别运动性疲劳的精确认可度和对该类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仍不予以排除。(3)教练员经验的获得更贴合自身的训练经验积累和执教过程的反思。(4)教练员的科学素养水平、执教等级、研习频率影响识别运动性疲劳的精确度。(5)两类方法的选择上,教练员更倾向于选择经验类的方法。(6)两类方法的关系上,有50.56%的教练员认为两者不一定对立。(7)模型表明经验类方法和数据类方法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教练员在识别运动员疲劳时,可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辩证应用经验类方法及数据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