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蝥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本研究以斑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斑蝥的质量控制、斑蝥药材的药动学过程、复方斑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斑蝥药材中斑蝥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选用SE-54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FID检测器,以香草醛为内标进行分析。汽化室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30℃,柱温:180℃。斑蝥素在12.5~6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6.330X+3.240×10-2(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4.0%。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斑蝥药材中脂肪的含量测定方法。选用PEG-20 M(30m×0.25mm i.d,0.25μm),FID检测器进行分析。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检测,汽化室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30℃。十四烷酸甲酯在2.325×10-3~0.4650μg·mL-1呈良好线性。十六烷酸甲酯在1.0~15.0mg·mL-1呈良好线性。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斑蝥体内铁、锰、铜、锌、砷和汞的含量,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回归系数为0.997 5~0.999 8,方法精密度分别为0.9%~6.9%,回收率均为80%~120%。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斑蝥体内脂肪甲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总脂肪酸甲酯峰面积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对甲酯化时间、甲酯化温度和BF3-乙醚/甲醇比例三个因素进行优化,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最佳酯化工艺为:60℃,反应20 min,BF3-乙醚/甲醇(2:1)。采用将药物动力学中多点动态测定的原理与动物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即用多组动物,按不同的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下斑蝥药材的体存百分率以观察斑蝥药材中毒性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进而求出相关药动学参数。斑蝥药材属于二房室模型,一级动力学消除。斑蝥药材半数致死量为344 mg·kg(-1);表观消除速率常数为0.1054 h-1;表观消除半衰期为6.58 h;表观分布速率常数为0.231 h-1;表观分布半衰期为3.00 h;AUC为1493.4 mg·h·kg-1;CL为0.132mg·kg-1·h-1。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斑蝥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斑蝥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12.5~600.0μg·mL-1(r=0.999 4);回收率分别为102.2%(RSD=1.6%)。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斑蝥复方制剂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0.080~0.80 mg·mL-1(r=0.999 2);回收率分别为100.0%(RS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