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持续的大面积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环境污染也很严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能够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3E模式就成为应对三重危机的唯一通路。本文对能源、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建设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能源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环境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首先描述性的分析了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原因是自然地理、历史、制度变迁、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我国能源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西富东贫、北多南少”。华北、西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西南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东、中、西部地区及各海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各地的能源储量及分布因地理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同时能源的消费也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占国内生产总值70%左右的经济发达地区其能源资源占有比例却不到20%,极大地影响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在制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但同时也产生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化等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所以各地区因为发展程度、发展方式、资源、气候环境的不同,环境破坏程度也不相同。通过构建3E系统协调度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加权平方和进行赋权的方法对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Moran’s I指标,对我国各省市的3E协调度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3E系统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且持续的特征。各省之间的3E系统协调度确实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且大部分地区的系统协调度随时间的增长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西部地区的3E系统协调度基本没有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我国3E系统协调度在截面单元上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邻近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之间形成了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大力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基础,对重庆银行保险消费者在消费活动(即购买银行保险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方式及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重庆的银行保险经营企业制定相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中央安排资金1.18万亿,其余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与此同时,国务院通过特别批准的方式,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安排发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地调整,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在资本市场中也举足轻重。新三板市场是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