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及病原携带情况、排毒情况的调查研究,探讨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后排毒对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影响,为手足口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问卷包括人口社会学基本信息,儿童卫生习惯,居住及环境卫生等内容。手足口病患者患病后排毒情况研究,通过随访研究的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现症病人定期采集粪便标本,用Hep-2和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PCR检测方法对病例进行确诊和分离病毒的鉴定,确定患儿的带毒状态和排毒持续时间。用Epidata3.1软件库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统计推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1)本次调查对象共480人,病例组男女性别比1.53:1,对照组1.47:1;年龄范围为0-6岁,其中以1-3岁为多,占56.3%;儿童类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3.3%;;民族多为汉族,有298人,占62.1%;(2)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儿童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1,OR=6.676),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的儿童发病危险度是未接触者的6.676倍;吮吸手指着是患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44,OR=1.575),有吮吸手指习惯的儿童患病的危险度是无吮吸手指者的1.575倍;相对于看护者职业为农民,看护者职业为工人(P=0.002,OR=0.181)、家政(P<0.001,OR=0.057)、其他(医务工作者、公务员等)(P=0.026,OR=0.444)是手足口病的保护因素;母乳喂养是手足口病的保护因素(P=0.023,OR=0.554),有母乳喂养史的儿童患病危险性较低;儿童饭前有洗手习惯是患手足口病的保护因素(P=0.004,OR=0.497),有饭前洗手习惯的儿童患病的危险性较低,是不洗手者的0.497倍。病后排毒情况研究:(1)共调查161名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用PCR检测方法确定带毒情况,其中有128名(79.5%)患者病后处于带毒状态。带毒的儿童,年龄组之间、性别之间排毒率无统计学差异(X2=4.921,P=0.295;X2=0.011,P=0.916);(2)携带的病原类型主要为EV71和CVA16,其中53人(41.4%)只携带EV71病毒,58人(45.3%)只携带CVA16病毒,3人(2.3%)同时携带EV71和CVA16两种病原,14人(10.9%)携带其它肠道病毒。(3)病毒分离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后3天内有99名(84.6%)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3天~第5天有79(67.5%)名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2周有56(47.9%)名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3周有46名(39.3%)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4周有37名(31.6%)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5周有31名(26.5%)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6周有29名(24.8%)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发病后第7周有27名(23.1%)患者有病毒从肠道排出。对患者各次检测有无排毒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7.852,P<0.001)。患病初期患者排毒人数最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病毒排出的人数逐渐减少。不同病原类型之间排毒人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8.412,P=0.867)。(4)在117名排毒患者中,有44名(37.6%)患者病后间断性排毒,有67名(57.3%)患者病后持续性排毒,年龄组、性别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150、X2=0.380;P=0.533,P=0.538);排毒持续性在不同病原类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2,P=0.012)。结论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众多,但主要集中在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方面。因此,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提倡母乳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隔离病人和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儿童患手足口病的危险性。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后均可经肠道排出病毒,且发病后1周内排毒的比例最多,传染性最强,虽然随着病程的发展排毒的比例会有所减少,约1/5的病例临床症状消失后亦可经肠道排毒,排毒时间可持续50天左右,作为传染源发挥了极大作用,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