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方向性研究——以《静》两英译本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方向性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领域研究较少,却最为有趣的新发展之一。历来涉及翻译方向性研究方面的著作似乎更多聚焦于正向翻译(从目标语译入母语的翻译)的统治地位和逆向翻译(从母语译入目标语的翻译)的受支配地位。然而,近几年来,这一认识是否合理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亟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由于翻译方向性研究涉及各类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因素与课题,在一篇论文中进行囊括所有类型的翻译文本的方向性研究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选取文学翻译的方向性为研究重点,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沈从文的一篇广受赞誉的短篇小说——《静》的两个英译文本,来研究翻译的方向性。  在本文研究中,作者以查特曼的叙事结构理论为支撑,从叙事学角度来对《静》两个英译文本进行个案定性研究,以期对《静》的两英译本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为翻译方向性这一争议课题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丰富沈从文研究,叙事结构理论在翻译研究上的应用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通过对比研究《静》两英译文本的叙事结构发现,正向翻译更为高级的这一长期存在的论断无论在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似乎都缺乏说服力。本文亦基于《静》的两个英译本的个案研究,进行合理推断,认为若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让目标读者更好的认识了解本国经典著作与文化,那么逆向翻译的适用性不应被忽视。
其他文献
过去二十年内,对隐喻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它的研究对外语语言教学来讲也是非常重要。隐喻能力,同语言能力一样,是决定学习者语言水平的
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的视角解读莫里森早期的三部小说,即:《秀拉》、《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通过此种解读,作者旨在阐明莫里森在其三部小说中体现了对“双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