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展迅速,在不断追逐强大城市功能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脆弱性的一面,城市人口的过多聚集、建筑密度和建筑体量过大及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为城市的安全应急承载能力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因此,发生灾害时政府所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应急避难疏散的能力成为当今衡量政府灾时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内容。以突发地震及次生灾害为例,近年来我国遭受强烈地震灾害影响及其严重,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这也为今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敲响了警钟,我国政府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颁发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对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避难场所的等级层次划分的指导意见,并严格规范场址安全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本文先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相关研究进展和实践的回顾,对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的涵义及特征分类进行总结界定,然后通过引入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并深入分析常用的设施区位选址方法模型的适用范围特性,构建了不同等级层次的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区位选址与空间优化布局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布局方案评价指标方法体系。最后,以章丘城区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方案评价指标方法体系对章丘城区原有的抗震工程布局规划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阐述章丘城区抗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利用上述构建的区位选址与空间优化布局模型体系对章丘城区抗震工程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形成新的章丘城区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并与原有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章丘城区短时期避难场所和中长期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合理程度较高,而紧急临时避难场所的指导建议性布局成为了不同等级层次避难场所给予避难群体避难疏散更好服务能力的强力链接纽带。案例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构建模型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也表明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能够为今后的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