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PD-L1核酸适配体的DNA十字纳米结构在抗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阻断PD-1/PD-L1通路可减少免疫抑制并增强抗肿瘤效果。除抗体外,核酸适配体(aptamer)也能实现对PD-1/PD-L1通路的阻断。Aptamer是一种新型的配体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易于合成。然而,aptamer在体内应用,还需要规避肾脏的清除及核酸酶的消化。迄今为止,DNA纳米结构用于提升aptamer对PD-1/PD-L1的阻断作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计划研究DNA纳米结构能否增强PD-L1 aptamer的治疗效果。Holliday Junction(HJ)是一种较为常用的DNA纳米结构,可用作抗肿瘤药物的载体。HJ是由四条单链DNA(ss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组装形成的十字形DNA纳米结构。我们设计将四个PD-L1 aptamer连接到HJ十字结构的四个端点,形成四价的DNA纳米结构(Apt-HJ),以增大整个DNA纳米结构的尺度,使其高于肾脏清除阈值,从而延长PD-L1 aptamer在体内的循环时间。Apt-HJ还进行了部分硫代修饰,以提高其核酸酶抗性。本课题计划研究Apt-HJ能否增强PD-L1 aptamer的抗肿瘤疗效。方法: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四条3’端连有PD-L1 aptamer的ssDNA通过自组装方式形成一个四价的DNA纳米结构(Apt-HJ)。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Apt-HJ是否构建成功,并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测定Apt-HJ的粒径和zeta电位。对Apt-HJ进行部分硫代修饰,利用血清消化实验检测其效果,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其是否能够抵抗核酸酶消化。将Apt-HJ进行FAM标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该DNA纳米结构是否能够与CT26结肠癌细胞结合,并计算出Apt-HJ与CT26细胞结合的显著解离常数。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验证Apt-HJ是否能够与CT26细胞结合。通过动物体内实验验证Apt-HJ是否能够增强抗肿瘤效果,并同时评估Apt-HJ在体内的毒副作用。结果: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纳米结构(Apt-HJ),由四个PD-L1 aptamer和一个Holliday Junction组成,以增强与肿瘤靶细胞的亲和力和体内抗肿瘤功效。四条ssDNAs(其3’端为PD-L1 aptamer,5’端为HJ序列,中间通过5 nt的Poly-A连接),通过自组装方式构成了四价的Apt-HJ。动态光散射仪测得Apt-HJ的平均粒径约为13.22nm,高于肾脏清除阈值(约10nm),而游离PD-L1 aptamer平均粒径大小约为7.14nm,低于肾脏清除阈值;同时测得Apt-HJ的zeta电位为-11.9mV。血清消化实验显示,与未经硫代修饰的Apt-HJ相比,硫代修饰的Apt-HJ具备更佳的核酸酶抗性和血清稳定性。流式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结果显示,与单价的游离PD-L1 aptamer相比,四价的Apt-HJ对CT26结肠癌细胞显示出更高的亲和力。亲和力定量测定结果显示,Apt-HJ与CT26细胞的的显著解离常数(Kd)为145nM,而单价游离的PD-L1 aptamer与CT26细胞的的显著解离常数为283nM,进一步证明Apt-HJ与肿瘤靶细胞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游离PD-L1 aptamer相比,Apt-HJ显著提高了在荷瘤小鼠内的抗肿瘤功效,但毒副作用并未显著增加。结论:本课题构建了由四个PD-L1 aptamer和一个Holliday Junction组成的新型DNA纳米结构(Apt-HJ),用于增强PD-L1 aptamer与肿瘤靶细胞的亲和力并提升抗肿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四价的Apt-HJ确实对CT26结肠癌细胞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并具有更强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该结果表明,将多个PD-L1 aptamer连接到DNA纳米结构,可能是一种增强PD-L1 aptamer免疫疗效的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呼吸事件以阻塞型为主,但在临床实践中,OSA患儿也会发生中枢型呼吸暂停事件,并且有可能出现中枢型呼吸暂指数(central apnea index,CAI)高于阻塞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bstructive apnea and hypopnea index,OAHI)的情况。很少有研究关注中枢型呼吸暂停事件在OS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人参灰霉病近年在我国人参产区大流行,造成人参叶片、茎秆、参籽腐烂脱落,严重影响人参正常生长及种子发育,给人参种植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人参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杀菌剂滥用导致抗(耐)药人参灰霉病菌菌株不断出现,杀菌剂的防病效果显著降低。为了解我国人参灰霉病菌的抗药水平现状,本研究检测了我国人参产区102株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异菌
研究背景:TNF-α主要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产生的233个氨基酸的细胞因子,在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可在响应感染和/或炎症刺激、启动对病原体的免疫中起关键作用。TNF-α是一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过量产生,可以引起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TNF-α产生时,首先被转运到细胞膜,表达为膜相关的三聚体。膜TNF-α随后可被TNF-α转化
目的:由于早期缺乏特异临床症状和合适早期诊断方法,只有20%胰腺癌在进行相关检查时得以诊断。由于恶性程度较高,在发现时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诊断胰腺癌,甚至通过其分子机制找到合适治疗靶点,是十分重要的临床课题。内容:剪接因子MBNL3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双向调节RNA可变剪接过程,有研究表明MBNL3与肝细胞肝癌和胰腺导管腺癌的恶性进展有显著关系。MYST2全程参与DNA复制S期并起重要
一、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长程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二、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因“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以65岁分界,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年龄≥65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验室检查资料,并对其进行出院至少1年后的随访,了解患者长期预后情况,包括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一类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世界每年诊断的癌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10%,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肿瘤一般具有无限增殖、抗凋亡、促进炎症、向组织侵袭和转移等能力,与其并发症所带来的危害会造成患者身心的巨大痛苦和医疗费用上的沉重负担,所以肿瘤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外泌体是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分泌的直径30~200nm的双层膜囊泡,含有
[背景]液体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推荐脓毒症患者在应用大剂量晶体液复苏时联合白蛋白,有研究表明输注晶体液24小时内联合白蛋白治疗能增加脓毒症患者28d存活率。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白蛋白同属于天然胶体,研究发现相比白蛋白,FFP能通过修复内皮多糖包被来减少液体渗漏,这使得血浆在液体治疗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输注血浆治疗能否同白蛋白一样改善患者预后仍不明确。本文旨在比较早期(48h内)联
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早产的流行现状,分析孕妇的人口学特征、产科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孕期增重对早产的影响,为早产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孕产妇队列·协和项目(The Chinese Pregnant Women Cohort Study,CPWCS),通过问卷调查和医院信息采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孕妇的人口学特征、产科特征、
以广西崇左薜荔果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薜荔果中的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酚的提取工艺,并以薜荔果多酚对DPPH·及·OH的清除效果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薜荔果多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丙酮40%、料液比1∶35(g/mL)、提取温度70℃及提取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薜荔果多酚得率为4.59%。薜荔果多酚对DPPH·及·OH的清除能力与浓度呈正相关,当薜荔果多酚质量浓
背景:RhD阴性孕妇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anti-D immune globulin,RhIg),能够抑制母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预防或减轻因母婴RhD血型不一致引起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目前RhIg主要通过主动免疫RhD阴性志愿者制备,但是在免疫过程中志愿者可能会发生血管外溶血反应,危害其健康。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