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隐私权宪法保障制度的理论探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带来了我国人权立法的进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兴起,隐私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公权力日益侵入公民私人领域的现状下,其宪法保障是一个愈来愈应该受到重视的现实问题。我国在1998年10月5日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明确指出隐私权应该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加以保障。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隐私权的保障也都逐渐由间接保障转向由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的直接保障。宪法意义上的隐私权保障与部门法不同,宪法权利能够使个人拥有抵制政府权力侵犯,从而有效地限制与约束政府权力的能力。宪法隐私权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而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保障不能替代宪法保障的作用。我国宪法中规定了一些包含隐私权内容的人权条款,这些条款被视为是我国隐私权法律保障的宪法依据,但实际上由于宪法本身的非适用性,写入宪法规范的权利都是没有直接宪法效力的,只能通过部门法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宪法权利保障条款的功效。而且,宪法中并未明确隐私权的观念,隐私权的保障需要借助其他人格权实现。本文着眼于宪法隐私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核心,公权力的行使非依公共利益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不得对公民隐私权加以侵犯和剥夺。本文通过比较法学的方法,分析美国、法国、德国以及国际人权组织对隐私权的界定和不同隐私权宪法保障模式的比较认为,我国完善隐私权宪法保障制度可以借鉴国外隐私权的直接保障模式,承认隐私权的独立人格地位,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宪法中予以确认。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尝试建立一个以宪法为核心,部门法有效衔接的隐私权保障体系。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物的担保和传统的保证在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经济交往中各方当事人对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性要求不断增加。传统的物权担保方式和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
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它本身具有丰富的法治内涵。没有法治,和谐社会将难以实现。而法治权威又是法治社会建立的目标和保障,因此它也就必将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与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
本文全文共分为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共三章: 第一章简述与违法性例外有关的基本问题,包括介绍信用证法律的基本特点,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基础合同和信用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