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晚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与此同时,欧美资本主义却发展迅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扩张势力,并将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侵略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外来侵略,清政府传统的“羁縻”政策已无法达到很好的“驭夷”效果,不得不采取新的措施以制服外夷。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清朝统治阶层看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以民制夷”政策逐渐被确立。对晚清“以民制夷”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清政府的军事外交政策。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晚清“以民制夷”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道光时期、咸同时期、光绪时期。通过对这三个阶段清政府“以民制夷”政策的系统研究,本文力图揭示其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道光时期,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首先提出了“以民制夷”政策,但却没有引起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伴随战争的发展,许多官员开始主张这一政策。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促使道光帝更加重视民众的作用。但“以民制夷”政策的正式确立,则是在广州拒入城运动之后。从此,“以民制夷”政策成为清政府重要的“驭夷”手段。咸同时期,咸丰帝将“以民制夷”政策广泛运用到反侵略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使得咸丰帝过分夸大了民众在反侵略方面的作用,并将“以民制夷”政策在战争中轻于一试。结果,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以民制夷”政策遭受顿挫。同治帝继位后,慈禧太后逐渐掌握了清朝的实权,并力图维护与列强的和好局面。但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却日益加剧,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清政府为制止列强的不断侵略,不得不继续运用“以民制夷”政策。光绪时期,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继续运用“以民制夷”政策。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光绪帝为挽救统治危机,发动了维新变法。但是,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很快就被慈禧太后镇压。慈禧太后在“废立”问题上与各国公使发生矛盾,于是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列强,“以民制夷”政策再度兴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出卖了义和团,“以民制夷”政策最终失败。